| | "文化特色"鞭策我前行 | | 杨连成 | |
当"我的2007"翻过了最后一页日历的时候,我的记忆版上留下的是"文化特色"鞭策我为"光明"而奋斗的日日夜夜。
在本报国内记者站设置中,珠海站是一个设在规格不高、地域狭小、人口不多、新闻资源相对贫乏的二、三线城市的记者站,唯一值得发掘的似乎仅剩下一个不再被人提起的"中国最早经济特区"和毗邻港澳的地缘特点。就是这么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我已经耕耘了六个年头,大大小小见报稿件约400余篇,第七个年头以及往后再怎么写?我在彷徨中记住了天林总编辑反复强调的"文化特色"。一事当前,要从突出特色上体现本报的文化品格、知识品格,努力让自己的报道具备文化日记、学术日记的应有水平!
思想一解放,报道的视野便豁然开朗。用文化这把尺子来筛选和衡量地方新闻的文化定位和报道价值,我突然找到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报道角度和新闻作品出奇制胜的武器。比如,珠海机场和香港机场的产权合作被看做是2007年广东和香港两地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年初的新闻发布会到年底的成功合作一周年盛大庆典,我都没有表面化和就事论事地报道,而是抓住蕴藏其中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入采访和理性思考,在区域经济大事件中相继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文化报道。分别是1月15日4版头条的《让先进文化渗透到管理与服务之中--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产权合作百天启示录》和11月21日4版通讯《珠海机场:内地与香港文化融合的空中桥梁》。两篇稿件不仅都赢得了采访对象的高度评价,文章标题还成为今天珠海机场的企业文化新理念,让来自境外的航空企业高管们在众多平面媒体报道中认可了光明日报对他们的报道,是最好和最有深度的报道。在2007年年终的报刊发行大战中,他们主动提出为附近的金湾区、斗门区100名乡村教师赠送2008年全年的光明日报。12月21日下午,我应邀出席了由境外航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亲自张罗举办的赠报仪式,当对方行政副总裁张东升称光明日报给航空企业带来了"光明",相信更会给教师们带去"光明"时,我为这次从文化角度报道经济活动的成功而感动。
珠海虽地域不大,常驻这里的各路媒体记者却很多。每有风吹草动,一场新闻大战便硝烟弥漫。我虽一人守土,孤军奋战,却不断有新颖独到、特色鲜明的报道赢得当地同行对光明日报的重视和敬仰。2月5日,珠海市旅游局为一家主题公园的10周年业绩举行新闻发布会,第三天的庆典晚会上,500份刊登有通讯《珠海圆明新园擦亮文化品牌》的光明日报就摆在了每位与会嘉宾的面前。我从10年打造四部大戏,演出3500多场,接待观众逾千万,票房收入8个亿的新闻由头入手,揭示了这家主题公园依靠擦亮文化品牌赢得旅游市场的奥秘,对与会的全国旅游界人士都有深刻的启发。取得同样社会反响的还有1月30日头版通讯《扬起民族高科技产业的风帆--记亚仿科技的自主创新之路》、2月26日《观察与探索》版《"背包创业者"的天堂》、4月12日2 版通讯《我将乡愁拐了一个弯--记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11月5日11版通讯《拱北海关:从"博弈"到"共赢"》以及被评为本报每周好稿的12月3日"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报道《珠海:科学理论谱写百姓"幸福"曲》等。
与多家媒体同台竞争,需要思想深度和文化特色,捷足先登的独家报道同样也要慧眼独具,讲究文化品格。6月18日本报报眼发表的独家报道《珠海建立完善新农村智力帮扶体系》,本来是珠海市委组织部和珠海市科协相继举办的专家支农、乡村技术员培训、配备和对农村专业户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实行专项扶持政策等三件事,当我把这些看似不连贯的新闻事实整合在一起,从文化品味上提炼出新闻主题的时候,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思想深度。这篇报道不仅被当地和全国媒体广泛转载,而且被珠海市委作为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体制创新经验"上报广东省委,由广东省委转发全省各市县。此外,3月26日2版倒头条《"贫寒学子"的生命之歌》,是中央媒体中第一个报道"80后"大学生勇救落水儿童的通讯,被评为本报好稿的7月7日头版"百姓文化生活"栏目《"沙田民歌"传人吴金喜、陈社金》、7月19日头版"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分子"栏目《"科技财神下到村里来"》、12月24日4版"说句心里话"栏目《我为文化建设添砖瓦》、7月2日《观察与探索》版《中国动漫品牌走向世界难在哪里》、7月3日3版对基层十七大代表的报道《"知识型工人"张树源》等,这些报道不仅注重从文化角度写新闻,而且更多地从知识界人物中选择报道对象,以此确定了我作为光明日报驻地方记者的报道风格和报道重点。
(作者为光明日报珠海记者站站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