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十七大的召开,2007年注定在我的记者、编辑生涯中成为最深刻的记忆。
2007年10月,我很荣幸地成为报社十七大报道组成员之一。短短的几天,在紧张而有序的编辑工作中,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六大以来,祖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到十七代表发自肺腑的感言,我深受鼓舞,也鞭策自己以更高质量完成好本职工作。在十七大报道工作中因成绩突出,被授予先进个人。随后,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中央采访团成员,被派往山东省进行深入采访。两个多月的采访,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心存感激。
感动
山东各级政府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为百姓的精神多次让我感动不已。
第一次的感动在聊城。11月6日,赵秋丽带着我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聊城市。听了宣传部副部长杨达介绍情况后,又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聊城最贫穷的冠县西邢庄,这里是山东省村村通公路的最后一个点。村民见我们来采访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修路、通客车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村支书王春华一连说了四五声"太好了!太好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感激的情景至今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冠县交通局副局长杜怀民带我们看客车站建设情况时兴致勃勃,滔滔不绝,而他在饭桌上却显得局促、拘谨。这让我对这位地方干部心生敬意,连连向他敬酒致谢,感谢他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11月27日,从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我来到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沂源县双泉村采访。这里土地贫瘠,严重缺水。村支书刘宝吉告诉我,满山坡的石头地硬是被村民们用双手开垦出来种上了果树。打井200多米仍看不到水,从外面拉水、引水都很困难,村干部发动群众建大水池蓄雨水解决吃水问题。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沂源县农业局帮助村民建起了"一池三改"(即沼气池和改厨、改厕、改圈)生态工程,改变了村民烧柴做饭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村容村貌。"这几年就是农业局能源办能无偿办实事"刘宝吉多次感激地对陪同我采访的县农业局局长刘京德如是说。临走时,"刘局长您一定要来啊,要不我去接您来"的呼唤至今响在我的耳畔。正是有这样的好干部,这样勤劳的人民,山东才会有全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好成绩。
教育
在山东采访,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山东人民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这让我深受教育和启迪。
11月28日,我来到"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听到不少农民创新的故事。"智能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网站"、"有机蔬菜"、"网上交易"等一个个新事物都是农民创造出来的。张砚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大学关于蔬菜方面的知识,创建起全国第一个蔬菜病虫害防治网站,建立起了自己的有机蔬菜基地,除了自己致富外,从2002年开始,无偿帮助其他农民,每年免费发放相关资料3至5万份,免费发放光盘6000多张,"我的目标是每年都要有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首先就得让百姓掌握技术,改变生活,让更多的人做大做强"、"我愿化成一座桥,连着科技和百姓"。这是怎样的胸怀,这些话语掷地有声。像张砚祥这样无私奉献的农民在寿光还有很多。
12月26日在沂蒙老区临沂,我亲眼见到"开拓奋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带给临沂的巨大变化。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让城市变得漂亮了,拥有64个专业批发市场的全国第二大商品城让经济发展了,曾是贫穷落后的沂蒙老区焕发出时代的精神气儿,而这一切却不是是靠中央财政拨款改变的,完全是临沂人转变理念、不断创新创造出来的。在临沂,我从一张张依旧纯朴的脸上看到了自豪和自信,让我在感慨、赞叹的同时,也深受教育和启迪。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有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的工作不是可以干得更好吗?我们的人生不是更有价值和意义吗?
感谢
"谢谢了!"这是我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也是内心里最想表达的一个词。
感谢报社领导给予我充分的信任和锻炼学习的机会。忘不了副总编辑何东平、记者部主任宋言荣对我稿件的精雕细琢,对一个标题的反复推敲;忘不了副总编辑李春林发来的短信鼓励"注意身体,多写好稿",还有记者部、总编室同志们的精心编稿,辛勤工作。
感谢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同志们对我采访的周到安排和悉心关照。每到一个地方去采访,陈强副处长都会提前给接待方打好招呼,安排车辆。"大雾注意安全"、"在外别太劳累"这些短信温暖着我。每次采访结束回到省委宣传干部培训中心都有回家的感觉,甚至有想与每一位接风的同志们拥抱的冲动。
感谢山东人民给我的教育和启迪,所有这些都将化为一种动力让我更加努力,不断前进。
(作者为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