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给俄罗斯带来文化震撼
杨政 

  2007年,对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来说是一个"丰收年",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说也是一个值得留恋与回忆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成功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作为本报驻莫斯科记者,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重大事件。

  在迈入2008年的时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2007年3月26日"中国年"开幕到11月6日成功闭幕期间伴随俄罗斯人民度过的精彩瞬间。

  3月26日,俄罗斯"中国年"开幕式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随胡锦涛主席访俄记者团成员,我和其他中国同行一起参加了这一盛会,成为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那天,能容纳数千人的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座无虚席,一台名为《春天的交响》的大型文艺晚会在这里举行。来自俄罗斯各界的观众被美妙的、具有现代气息的中国艺术深深陶醉。肩上芭蕾《东方天鹅》、杂技《绸吊·梁祝》、舞蹈《吉祥孔雀》等精彩节目让俄罗斯观众激动不已,雷鸣般的掌声在这座国家大会堂内久久回荡,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观众对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热爱。演出结束后,一位俄罗斯老妇人激动地对记者说:"虽然我没有去过中国,也听不懂中文,但我能听懂中国音乐,能看懂中国舞蹈,我非常喜欢中国艺术。"

  在"中国年"一年的活动中,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地区到充满神秘色彩的雪域高原,从度假天堂的海南岛到即将迎来奥运会的首都北京,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通过俄罗斯"中国年",了解到了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中国年"2007年3月正式启动后,中国湖北、浙江、海南、北京、河北、上海和西藏等省市区的多个代表团在俄罗斯举办相关活动,其中音乐会、综艺演出会、图片展和电影周等活动吸引了大批的俄罗斯观众。此外,中国各地区代表团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等俄城市向当地群众展示了独具风情的中国地方文化,特别应该提出的是,由100多位中国艺术家参加的伏尔加河艺术之旅,把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播到了俄罗斯人民的母亲河--伏尔加河沿岸的11座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感情,增进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直观了解。与记者经常交往的俄罗斯朋友和其家属们都说,"中国年"的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观看中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也都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中国年"期间,俄罗斯公众和媒体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和宣传中国的热潮,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化范畴。俄主流媒体对"中国年"活动做了大量和积极的报道。其中不少文章现在读起来仍让人回味无穷。"中国年"开幕式当天晚上,俄罗斯电视台向全国直播了《春天的交响》文艺晚会。俄新社政治观察家科瑟列夫之后撰文说:"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说,这场晚会最鲜明的特点是给数百万俄罗斯人带来了巨大的文化震撼。""俄罗斯数百万电视观众通过电视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欣欣向荣的、文化底蕴深厚的、细腻优雅的文明,欣赏到了高水准的艺术。"他说,在俄罗斯隆重登场的"中国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俄罗斯的中国热已经持续若干年了。《春天的交响》对于俄罗斯观众来说是重大文化盛事。

  俄《论坛报》3月30日的文章用了这样一个标题:"莫斯科与北京步调一致"。文章说,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很少有报纸反映真实的中国,"这些天俄罗斯人发现了中国"。

  有的文章说,"中国年"活动证明,没有一个中国人要求俄罗斯"认同中国价值观"、遵守中国的规范。在悠久的中国文化看来,这样做对其他民族是不可取的。中国人认为,文明之间历来存在区别,这就是"中国标准",当然也是俄罗斯的标准。

  俄新社署名文章说,"上世纪90年代,俄各大电视台对于播报关于中国的新闻有着一条不成文的、但又是苛刻的规定:要么报道坏消息,要么什么也不报。这让俄罗斯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受到愚弄。而俄罗斯的自由主义和亲西方政党却向选民灌输,中国就是野蛮、落后、专制和威胁,因为这些人一心想让俄罗斯归属'西方价值观',推行美欧政治"。

  报道说,勤于思考的俄罗斯人自上世纪90年代就已意识到,全球不可能被一种文明所垄断,新玩家会带着不同的文明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围绕着文明而开展的生存斗争中,俄罗斯人也付出了代价,他们失去了对世界的客观认知。俄罗斯对今日中国的无知,已对本民族的生存构成了威胁。要改变这一切,惟有进行诚实和公开的新闻传播。从克里姆林宫向全国直播《春天的交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俄中友协主席、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对记者说,俄中文化的直接交流,使俄罗斯人民既认识了具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又了解了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他说,俄中互办"国家年"的意义在于,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和传统艺术,促进俄中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繁荣两国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俄中关系的更快发展。

  俄友好人士、当年苏联专家的后代维多什金先生对记者说,"中国年"让俄罗斯人认识到,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仅经济高速发展、国力逐渐强盛,而且人民通情达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魅力的现代东方大国。

  中俄双方都认为,人文交流是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年"首次全方位、深入地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文明。这对于加强和巩固两国民间友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文化和电影署署长什维德科伊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年"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在两国关系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展示机会,极大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俄通社--塔斯社社长伊格纳坚科对记者说:"俄中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俄中两国人民的心灵对话,俄中互办'国家年'增强了两国人民的感情,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中国年"还使俄罗斯进一步掀起"汉语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7年3月参观莫斯科1948中学时,就曾手执教鞭亲自教学生们朗读汉语歌谣。2007年底,记者去俄国家杜马采访一位副主席,等待时,其女秘书安娜就曾向记者咨询莫斯科有几所中文学校,如何入学等事项。后来得知,她的女儿薇拉在参加了"中国年"的几场活动后,就下决心要学习中文。

  "中国年"期间,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年"活动正引导着俄罗斯民众和媒体的对华态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相信俄中两国将进一步巩固"睦邻关系",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

  2007年11月6日,俄罗斯"中国年"胜利闭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俄'国家年'虽然结束,但其倡导的'世代友好,携手共进'精神将世代相传。它所创造的两国合作新模式将成为中俄关系的宝贵财富。"

  记者亲身体会到,俄罗斯人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俄罗斯"中国年"的。令人欣慰和高兴的是,中俄双方已就"国家年"人文领域重要活动机制化达成共识。双方商定,从2008年起在对方轮流举办"俄罗斯文化节"和"中国文化节"、中俄教育合作周、中俄青少年交流周、中俄大学生艺术联欢节、中俄电影交流周等活动。2009年和2010年还将举办"俄语年"和"汉语年"。

  (作者为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