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8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记协在北京召开了中国新闻奖颁奖大会,我参与编辑的光明网评论员文章《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者张碧涌同志作为获奖代表,受到了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网络评论是中国新闻奖的一个新项目,2006年首次推出。我们的网上评论《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能够得到中国新闻奖的认可,这对我们来说,绝对算得上一段终身难忘的回忆。
这篇网络评论的源头,要追溯到2006年8月。当时,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防止"恶搞"成风作出指示。根据这一指示,中央外宣办决定召开一次"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鉴于光明日报在理论宣传方面的权威性,这次会议由光明日报社出面主办,光明网具体承办。
在副总编辑何东平同志的指挥下,我们整个部门的同志都投入了筹备工作。东平同志亲自出面邀请与会专家,他还和我们一起,为会议的召开进行精心准备。座谈会召开的当天,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陆士祯、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彭波等10多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东平同志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这次座谈会上,张碧涌同志作为新闻网站的代表发了言。之前,他专门收集了许多"恶搞"案例,并且认真分析了网友们围绕"恶搞"展开的各种讨论。在反对"恶搞"的意见中,有一个很普遍的误区,就是从字面上把"恶搞"理解为"恶劣地搞",从而简单地加以否定,结果不仅难以服人,反而容易引发逆反心理。所以,他在座谈会上发言时,首先辨析了"恶搞"的概念,反对"恶搞",并不是因为"恶搞"是贬义词。其实"恶"并不是"坏、不好,恶劣"的意思,而是网络上的一种语言习惯。他又分析了为什么不能把"恶搞"等同于"幽默"、等同于"创新",为什么不能把"恶搞"看作是"百花齐放"。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确实得到了不少网友的认同。这也为他日后创作《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一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按照东平同志的要求,我们对座谈会进行网上直播,对有关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在网上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为了更加广泛地搜集网友意见,我们又在光明网上设立了专门的留言版,让网友方便地交流对"恶搞"的看法。在当时,不少网友还没有认识到"恶搞"的危害。我们开设留言版,为网友提供互动的园地,也是希望通过畅所欲言,帮助网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很多网友争相登录光明网,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有上千人同时在线访问这个专题,光明网的带宽和服务器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以光明网现有的技术条件,实现这样大规模的网友互动,可以说有点"冒险"。网上讨论得最热烈的那些天里,我不敢在夜里12点之前睡觉,就怕访问的网友太多,造成网页瘫痪。
座谈会后,东平同志和张碧涌同志对"恶搞"现象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在东平同志的布置下,我们部门根据网友留言反映的对"恶搞"问题的态度,写了一份《情况反映》向中央领导汇报。张碧涌同志也越来越感觉到反对网上"恶搞"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萌生了创作一篇有深度的评论文章展开反击的念头。
网上批评"恶搞"的评论、文章并非没有,就连网友的帖子中也屡见不鲜,但要么是简单的整体性否定,缺乏说服力;要么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缺乏全面性;要么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就在此时,张碧涌同志看到了多家网站转载的《"恶搞"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的言论。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荒唐",第二个反应是气愤。当时就决定提起笔来进行批驳,并且随手写下了《"恶搞"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代表吗》这样一个标题。也就在这一刹那,他有了第三个反应--喜悦。前一段一直想写篇评论,不就苦于无从入手吗?现在有了这样一个靶子,不就有了针对性了吗?而且,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论述,高度不就有了吗,影响力不就大了吗?
这篇网络评论写出来后,东平同志进行了精心的编辑,找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认真研读,准确地提炼出"恶搞"与和谐理念的相悖之处。
这篇文章写成后,首先以"光明网评论员"的名义刊登在光明网上,马上就被各大网站和论坛纷纷转载、转贴,用Google检索出的相关网页有35000多个,网友留言更是不计其数。此后不久,网上"恶搞"抬头之势很快得到遏制,并且再也没有达到原来的地步。其中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篇文章发挥的积极作用确实不容小视。
(作者为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