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党全国的大事,莫过于党的十七大了,这自然也是光明日报的大事。报社非常重视,天林总编辑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编委会成员全部都是领导小组成员。从开始制订报道方案,到编委会提前谋划、开会动员时天林总编辑提出的"万无一失"的高要求,到抽调的精兵强将,无不让人觉得这是一件不容任何疏忽和差错的大事。
《十七大特刊》是报社历史上应该记上一笔的。它打破了往年的惯例,时间长,版面多。十七大会期是10月15日至21日,《特刊》出版是从10月8日至22日,十七大开幕前一周就出刊了,前后两个星期,而且自15日开幕当天还由每天两个版改为四个版。正版刊登的多为新华社的程序性报道,本报记者自己采写的稿件,主要就在《特刊》这块阵地上刊出。中央满意不满意,代表满意不满意,记者满意不满意,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看这几块版了。
十七大宣传报道分四大块,报道组、编辑组、特刊组、网络组。我任特刊组组长。凡事有得力干将,就有成功的把握。根据以往的表现,《特刊》四个版的主编定为:邢宇皓、殷燕召、徐丹鹿、计亚男,给他们配备的四个更年轻的助手是:杜冰、史楠、田雅婷、练玉春。
宇皓多年参加"两会"的编辑工作,大将风度,沉着应对,他是《特刊》一版的主编,他们制作的版面公认代表光明日报风格,他喜欢把头条的标题放在文章的下半部,而把上面的位置让给醒目的图片。杜冰是利索人,对交办的事执行到位。《特刊》二版主编燕召个儿大心细,不声不响把活干得漂漂亮亮,稿子没来时他就根据当天的主题把图片找好,我惊讶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图片。史楠雷厉风行,有一次燕召说要把他的名字署在本版编辑的第一个,他操着东北口音说:"我干哈(啥)了就把我放在前边?"《特刊》三版主编丹鹿是总编室的老编辑了,也是个内秀的人。田亚婷我是第一次名字对上人,极文静。计亚男打乒乓球十分凶猛,为人却平和,她主编的《特刊》四版叫"会内会外",每天一进入岗位她就知道该怎么干。她的助手练玉春是一个总有想法的年轻人,据说每天亚男送他回家,一路上他都在谈各种办报的想法。这几位同志让人放心,只要稿子齐了,除了大事问问,其余不用费心,一个比一个可爱。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会议刚开始那两天并不是特别顺手,稿子来得晚,各栏目不均衡,有些忙乱。报道组一共十几员干将,净是能人,江苏站的郑晋鸣、广西站的刘昆也来了,但上会的记者只有四人,其中还有一个是摄影记者。记者们采访起来有困难,每天四个版吃稿量又大。平时不紧不慢的报道组组长韩秀琪也急了,每天晚上召集报道组开会,定选题、定内容、定时间。我们特刊组要等到稿子来了才能工作,开始几天有些着急,后来我们考虑前方记者不容易,于是耐心等待。
那两周内,每天大家都处于紧张状态,走路、吃饭、睡觉,脑子里全是稿子、版面。编委会领导更是辛苦。天林总编辑白天参加会议,晚上还到报社来。有一次我见到他,他眼睛强睁着,红红的,好像随时都困得可以睡着。他给了我一小把酸枣,说是对我们的奖励。老李在家总管,他要看理论版、广告版,还有《特刊》的四块版,还要在电脑上审读重要稿件,每天都在六七块版之上,可以想见疲劳的程度。东平、春林、彩荣,只要不值夜班,都在这里盯到版面付印才离开,第二天照常上班。常常是几个编委和我们八九个编辑在一起,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大样,场面相当壮观。领导在,有主心骨,我们心里踏实。
回忆起编辑《十七大特刊》的日子,有两个镜头我忘不了。一是每天到快付印的时候,我们都集中到二楼组版室去看大样,各位编委也都从办公室来到这里,因为有些事需要商量并且把各版统一起来。这时通常已是夜里一两点甚至更晚些。十七大期间伙食好,晕素、冷热、干稀,都可口,可晚上六点吃的饭此时都消化得差不多了,而且工作时间长了,脑子里这根弦也需要松弛一下,于是有人拿出瓜子、栗子等,大家踊跃享用,老李、春林、彩荣也时不时抓上一把,边嗑边看大样边讨论,那场面,真是既轻松又紧张,其乐融融。
另一个场面是每天一次的《特刊》编前会,有时在晚饭前,有时在晚饭后,主要是商量第二天和以后几天的稿件和采访题目,要求各组组长和编辑记者都参加。每人献计献策,甚是热闹。事关重大,大家都互相补台,无分你我。
光明日报的《十七大特刊》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表扬和认可,所有参加十七大宣传报道的同志都尽了力。有同志对我说,十七大后,她觉得和党靠得更近了,我想所有同志都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作者为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策划部常务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