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坚
祖籍河南省济源市,出生在一个叫白土沟的豫西小山村,长在王屋山下。郑州大学经济法专业毕业,从事了记者职业;成长道路磕磕绊绊,所做成绩平平淡淡。挚爱一位语文老师,铭记的是他讲的数学概念: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记者当了17年,特别是到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的11年,有着越来越多的新闻专业自卑感,羡慕年轻记者的朝气,仰慕资深记者的练达,深感自己既缺敏感,又欠才气。
信奉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视做人为头等大事。没有评上一个大的奖项,还认认真真写着下一篇稿子。
若非对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死常常会淡出现实;若非对死心存别样的感悟,生常常会淡化现实。生与死,是人生境界的两扇门。
河南外出务工农民,抢救温州儿童牺牲。
李学生的壮举,犹如一股暖流,迎着2005年春天——一场多年未遇的倒春寒,温暖了千千万万的人,于我心如涌泉。
一个36岁的鲜活生命瞬间结束了,也就几秒钟,死,真的这么容易?!
我不相信!有言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人人皆知、土得掉渣的老话,话老理不老:珍爱生命。
英雄决然赴义的高尚筑起了民族的脊梁,普通人并非私字当头的趋利选择,常常也会面临生死门,人生的绝望、命运的嘲弄卷起的狂潮,会将一个又一个人推向阴间门槛,留给生者永远解不开的痛。
李学生,一个外出务工的河南农民,36岁的生命里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命题?这样的选择给出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答案?
似梦非梦,我去寻李学生。
凸凹不平的乡间土路,一步一个脚印的土院子,散发着霉味的土房子……这些曾经朝暮相伴我少年的一切,似乎一下子掀出了深藏在我记忆里的所有东西、所有味道、所有感触。
就这样默默地走着寻着,平静与激昂在心中激烈地争辩着。不是一个云游的寻梦人,我不能以简单的自我感知,去替代了解事实,更不能以自恋式的幻想和猜测,淹没了职业操守。
乡亲们心目中,李学生还活着,他们讲述着,李学生小时候如何如何实诚;乡亲们还感到李学生吃得苦太多了,有着太多的不幸;乡亲们还感到他是个热心肠,能帮人一把,决不小气。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煽情的言语,乡亲们好象领着我从散发着野花香和泥土味的记忆中,找回了李学生的童年、少年、青年,寻到了李学生延伸到繁华的异地他乡的打工之路。
一片暮色中告别朴实的乡亲们,独自走在窄窄的田垄上,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我仿佛听到了李学生曾经走过这片麦田,脚踩黄土的声音。
记忆里从不缺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却缺乏亲近和阔论英雄的时代优越感。60年代中出生的人,听到了十年浩劫的尾声,却没有以亲历痛批一段民族苦难的资格;几乎没写过一张五彩纷呈的大字报,却也不陌生社会动荡的气息;生活在网络兴起的新时代,却是与网络新生代有代沟的第一代人。
综合了对这一代人的种种总结与概括后,一位资深记者平静而深刻地说:“你们是过渡的一代”。
过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细细品味这样的释义,突然想起,我们村里最后一位生产队队长的牢骚:肩上扛着要塌的,肚里怀着要生的。
脚下,鞋压黄土发出难以描述的声音,说响不响,说脆不脆,说有亦无,说无亦有。我一步一步走在田垄上,心越揪越紧,越紧越痛:学生,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样的声音吗?
我想从这莫名的的声音中找寻什么?一个时代的音符?!一个时代的潮音?!
回首一望无际的麦田,绿色的汪洋中,田垄渐行渐远,消失在视野尽头,却又延续到思绪的另一头:印象里,田垄应该属于农业文明进化的产物,“神农氏”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想必还未识田垄为何物吧?
然而,待到麦穗飘香时,站在金灿灿的麦田旁,又有谁去刻意欣赏田垄的存在,去留意田垄的有无。而此时此刻不再吸引人的田垄,曾经是广阔麦田里的一道道脊梁啊!
笔墨如刀斧,我们曾经刀砍斧劈出一个个形象,而这些人物原本就是一道道田垄,我们却用笔墨塑之以水泥钢筋、花岗岩,成了令人烦气的“拔高形象”、“人造工程”。
时间并不允许我如此放肆,大放厥词,三天后就要发稿。我要独自沿着光明之路去寻李学生。
一个穷得出去打工的农民,还会想入党?不可能吧!
是啊!有太多的理由,让太多的人觉得这不可能。看着村里一大片房屋顶上,连简易电视天线都还没有,村支书也连连叹气。他唯一慰心的是:肚里没有生出新的,肩上扛的却也没有塌一下来:
那就是公正。
村里人虽然还穷,大伙的心仍聚集于公正。
支书听你问办厂子地皮可好找,很自然地把你要入党与办厂联系在一起,这联系深深连结着他的一个梦想: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就算你说他自私也好,但他绝没有难为你的意思,他说:你入党的事大伙都同意。
就这样寻着,寻着,由他寻到了你,简单的人称变化,融入了复杂而艰难的沟通和理解。自认为了解了你、理解了你,却又遇到了难以破解的生死门。
凝视你家房屋旧墙上,女儿李敏的一张张奖状,我似乎有所悟,你迎着奔驰的火车扑上去,选择的不是死,而是选择了生——让两个像你女儿一样鲜活的生命之花,挣脱厄运,永远绽放!
你的选择诠释着这样一个道理:
为生而死才有价值。
你已经无法告诉我,你选择的理由,但你让我看到了你选择的价值:生命为和谐添彩,和谐社会为你的生命增色。
你的选择也让我看到了,命运本无意嘲弄任何人,所谓的嘲弄与绝望,都是源于自私的自做多情。
当我极力不着粉饰将你讲述给读者时,未曾意识到,你我的人称选择竟踩着了新闻专业的禁区,引起激烈的争议。其实,早在十几年就曾读过一本书,著名记者艾丰在书中就曾提醒过这一点,但他意在鼓励更多的人闯一闯这个禁区。
很难想象,备受争议的通讯,竟然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彰显出光明家园的独特文化魅力。感谢坦言异议的人,更感谢让通讯增色的同仁。
闯禁区的选择属有意所为,还是误入光明桃花园,这样的明辨已经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
心态如水,愈静愈深愈甘甜。
你的生命为和谐人间添彩,和谐社会为你的生命增色——
李学生:感动千万人的打工农民
一场多年未遇的倒春寒掠过中原席卷长江两岸,你,李学生,一个普通打工农民的名字,迎着春寒借助媒体温暖了千千万万的人。2月20日下午5时,你为抢救儿童在浙江省温州市牺牲。
乍寒还暖,我去寻访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去寻访你作为一个平凡人的英雄灵魂,去寻访一个36岁生命撼人心魄的力量源泉。
身淬百苦不低头
这是个典型的豫东平原小村,百十户人家,300多口人,种地是祖祖辈辈生活和幸福的唯一依赖。
靠近一个屋顶没有电视天线的红砖房,穿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土院,推开两扇老式木门,进到了你的家。这是你母亲病了4年撒手而去的地方,是给了你3年无限温馨也留下了丧妻之苦的家园。
与你住对门的70岁老人张乾秀,已记不得你年少失去母亲时痛不欲生的样子,讲不清乡亲们一个馍、一碗粥、一双鞋、一个补丁接济你的琐事,至今仍让她泪流不止的是,你抓着、抠着拉回妻子僵硬身体的架子车时,那撕心裂肺的哭喊。
那是临近春节的一个傍晚,正在烧柴蒸馍的张乾秀老人听见,外出打工回来的你与妻子杨明真,有说有笑逗着刚一岁的女儿进了家。没过多会儿,老人正想着是否送几个馍过去,突然听到“明真不行了”。原来,你的妻子把熟睡的女儿放到床上,被子还没给女儿盖严实,就一头栽下,再也没有起来。
如今,你也走了。亲人找出你仅有的几张照片,放在旧得发黑的八仙桌上边,顺着照片上你的目光望去,女儿李敏三个学年名列年级前5名的奖状,整齐地贴在堂屋的墙上。
迎着你的目光望去,又分明见到一个普通人身淬百苦不低头的灵魂。
踏实谋富不止步
今年56岁、教过24年书的李学水,是你入学的第一任老师,你俩的贴心话说不完。
至今,他还记得,你上一年级当班长,让小伙伴们排着队喊着口号唱着歌,上学放学的情景。那时,上学早读或傍晚放学,时不常要打个黑,你的小伙伴往往怕黑天,就偷个懒逃个学。你的踏实因此格外引人注目,乡里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也给了小小年纪就失去母爱的你朴实无华的关爱。
4年里,为了给母亲治病,留住她那一天弱似一天的生命,你家耗尽了仅有的一点积蓄,也逼着你找一条新的改变命运的致富路。
你成了中华楼村第一个走出去打工的人。如今也在外打工的李洪正是你的亲叔叔,他了解你的心思:30岁连个结婚相都没照,迎接妻子入门时,你就没打算止步不干,你想的是从一名打杂工,尽快融入技术工的行列。
于是,与家乡遥距千里的瓯江越水边,多了一名勤勤恳恳打杂工、踏踏实实学技术的青年。家乡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温州也有了个热心人。包公庙乡党委书记杨志扳着手指算了算,经你跑前跑后,热心联系,全乡有40多个农民在温州找到了工作。
“我成了一名技术工了!”经过两年努力,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后,你回到家乡就直奔老师李学水家,拽住他滔滔不绝。
颇感欣慰的李学水老师,没想到4年后你又有了新的更大胆的打算。去年11月,你回家探望老父亲和女儿,又一次向老师敞开心扉:能在咱这儿开办个厂多好,乡里乡亲,不出远门就能打工挣钱……
这是你最后一次回家乡看看,你到村支部书记李学仙家玩时,还问过他办厂子地皮可好找哩。你还问他咋样入党。学生,你知道了吗?你入党的事,不用等到你真能在家门口办起厂再说,大伙都同意
学生,凝望你再熟悉不过的一望无际的绿汪汪的麦田,我仿佛看到一个人踏实谋富留下的脚印一串串。
生命为和谐添彩
“没听到学生对打工农民常遇到的翻白眼、冷嘲热讽发过牢骚”,与你有着相同模样和同样打工经历的洪正叔说。也许你没遇到过,我想,也许你遇到了,却像对待遭遇的人生之苦一样,将它们深埋心底;就像小草一样,不择土壤,却尽情释放生命的绿色,为和谐人间添彩。
你留给了乡亲们清晰的记忆:刘银霞大婶的儿子李超滑入村边的大水坑,一起玩的娃子呆的呆,跑的跑,是你把他拽了上来;王胜伟想买个车跑运输,你回乡听说他手头紧,主动送去了4000元钱。
在现代、文明、富裕的沿海名城温州,你用勤劳、朴实、友善和奉献,将生命之火一步步点燃:
工友吕建喜刚到温州打工花光了身上的钱,你毫不犹豫递去了100元钱;车间失火,你与工友并肩扑救;厂子被洪水淹,你抢原料抢设备冲在前。
2月20日下午5点,你用平凡的生命,锁定一个不平凡的瞬间:金(华)温(州)铁路线黄龙段马坑隧道口,迎着呼啸而来的列车,你飞身上前,去救惊呆在列车前的两个花季少年,救出一人,想尽力救出另一人时,你被疾驶列车撞倒,再也没有起来。
不知道你冲向生与死的瞬间想到些什么,朴实、平凡的你不会想到,你用生命给人人向往且为之努力的和谐社会增添的色彩,会喷发出如此动人的永恒之光:
在你的家乡,河南省省委书记徐光春叮嘱要把党的温暖送到你家。在你的第二故乡,千千万万温州人给你送行,给了你的亲人不尽的关爱。
一个个荣誉,让你朴实的生命直至永远,党和政府的温暖,已让你年迈的父亲老有所养,小李敏已到温州免费上学。
你的生命为和谐人间添彩,和谐社会为你的生命增色。
(原载光明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