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部系统呈现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整体面貌的著作
——读《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有感
作者: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部副主任 吴继平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对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社会救助史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史的研究更亟待加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冬梅所著《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研究》(即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考察和历史经验研究”之结项成果),202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立足于对社会救助研究动态的系统梳理,对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入研究,是新中国社会救助史研究中富有特点和新意的重要成果之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通览全书,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细腻关怀俯拾即是,体现了强烈的人民立场和民生关怀。该书开篇第一章聚焦不同历史时期困难群体的生活境况,从灾民、失业者到乞丐、娼妓,再到农村水旱灾害的灾民,以及改革开放后城乡贫困群体、下岗工人等等,作者以详实的史料和数据论证了党和政府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活难题、改善自身处境,保障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
从章节布局来看,该书第一章聚焦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困难群体的情形与特征,第二章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救助功能、方式的认识,第三章是新中国成立后预防性社会政策对社会救助的支持作用,第四章是新中国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的制度与实践,第五章是新中国社会救助的绩效与经验。该书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既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也有社会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的“解构”;实证研究既有文献研究,也有数据分析。方法的使用都以各章节的内容为转移,如第一章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章则以理论研究方法为主。方法与内容高度匹配,相得益彰。
视野宽广是该书的一大特点。从纵向来看,既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也顾及古代、近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与当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关联,使制度变迁的历史继承性、创新性得到很好呈现。作者开篇就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溯源:“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无论人类社会处于那个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发生、先天生物性因素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相对贫困都是存在的。”后来沿着时间维度逐步推进到当代社会救助。在论及现当代社会救助制度的流变时,得出了“民主革命时期党和政府的社会救助思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救助思想的形成与实践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等结论,使读者对中国社会救助历史逻辑和发展理路一目了然。从横向来看,该书首先努力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中国社会救助与西方社会救助相比较;其次,鲜有创新性地将社会救助制度放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围予以考察,进一步反映了著者宽阔的宏观视域。
逻辑严密是该书的第二个特点。该书从“背景—认识—制度—实践—经验”五个层面建构了课题的逻辑体系。这五个层面是一个因果链条,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它们又相互关联,交相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国情和困难群体的状况是逻辑起点,是大背景,党和政府基于各时期的国情和困难群体的状况与影响,形成了关于社会救助问题的认识,而这些认识为建构新中国各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救助制度的结果导向是实践,经验又来源于实践。这样,该书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构建了全面的、逻辑严密的结构体系,从而使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建构与运行的整体面貌得以呈现。
资鉴性强是该书的第三个特点。对经验的总结贯穿全书各部分。例如,在第四章第二节经过分析1957-1977年城市社会救助运行,得到的启示:一是“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具备强大的财政实力,可以单方面给与弱势群体数量可观的款物,但长远来说,这样无论对国家还是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在这方面,计划经济时期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做法是有参考价值的”;二是,“防止弱势群体大量出现,一定要防止国家经济社会问题上大的决策的失误。”在该书最后一章,作者更集中从思想指导、物质支持、政府主导作用、组织系统构建、综合治理路径等方面总结了新中国70年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经验,梳理出70年社会救助的“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体现了作者学术追求中的现实关怀。
诚然,读后感觉该书也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提升之处,如改革开放后社会救助的个案研究可以再增加一些,已有典型个案的分析也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空间;在资料运用上,也需要加强补充档案资料和口述史资料的论证以使内容更鲜活,等等。但综合观之,该书是一部凝结作者多年对社会救助史研究深入思考的力作,对推进社会救助史研究、社会救助事业的完善与发展皆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