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 屈贤明
制造业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概言之,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实体经济,多次强调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明确指出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由中制智库新望博士主编的《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邀请国内经济界、工业界、科技界前沿专家,围绕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机遇挑战、公司治理、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展开多角度、多层面的阐述。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上篇:立国之本”“中篇:强国之基”“下篇:兴国之器”三部分,共收录了22篇研究深入、表述通俗的演讲稿。因此可以说,读此书,对于读懂中国制造很有帮助。
“大而不强”,中国制造亟需突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之一。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中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有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比重高,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对于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中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给出了这样的数据:目前世界上有40%的产品是由中国制造的,每一种主要产品的背后都有中国的影子,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约占全世界20%的份额。
但也正如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本书序言中所讲:我国现在是工业大国,还不是工业强国;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工程院对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指数的深入分析,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紧随其后,处于第二方阵;我国则与英国、法国、韩国一同属于第三方阵。
大而不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具体又是什么呢?《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中的多位专家学者都有分析,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的分析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六大突出问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工业基础能力薄弱;三是质量品牌建设滞后;四是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矛盾加剧;五是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六是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发生深刻变化。只有正视“大而不强”的问题,精准施策,优化改进,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优化营商环境,聚力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之所以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国企、民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出现了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奇谈怪论,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遭遇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在《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中认为,现在每个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的头上都贴上了“所有制标签”,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所有制鸿沟”,迫切需要摘掉企业头上的所有制标签。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不是此消彼长、零和博弈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合作共赢的关系。
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公平法治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在《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中详细讲述了玉堂酱园的发展历程,阐明这个百年老字号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和教训。与位高权重的官员联合经营,是法治与市场不发达的表现,只有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法治化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才是家族企业实现基业长青的出路。未来,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平等准入,有序竞争。
2016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在当今的资本市场,有些资本更青睐“来钱快”的金融,不愿意做见效慢的制造业,脱实向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为不利。本书中的多位专家学者谈到,中国的发展要防止“过早去工业化”。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组合的高级化有待突破,工业化虽然进入中后期,却不能就此中断。中国要完成自己的工业化进程,还需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高质量意味着高性能、高科技,意味着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多位专家学者阐述了中国制造的价值链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当数量的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处于被主导和低附加值地位,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结果是“勤劳而不富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今天的高端制造竞争中,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国内制造业企业要有合作意识,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中认为,过去中国的制造业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形态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下,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国际代工,使制造业的规模、体量迅速增大。未来中国将起重要作用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全球先进的、高级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和移动,从而有效提升中国技术创新的能力,驱动中国创新经济发展,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水平。
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很重要的就是打造全球著名品牌,著名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打造品牌,需要发扬创新创造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创新、精益求精。从2016年至2019年,“工匠精神”连续四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劳动学会会长杨志明在《中国工匠精神的传统与创新》一文中,详细解读了工匠精神。我国的工匠精神与德国优秀工匠工程师的专业精神、日本“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的精工精神、瑞士将精制产品作为国家名片等有相似之处。弘扬工匠精神,尤其需要复兴工匠文化,唤醒全社会尊重工匠、厚待工匠、崇尚工匠的风气。
瞄准智能制造,引领未来发展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下编“兴国之器”做了全面阐述。专家学者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工业发展国家重振制造业的主要着力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都在抓紧谋篇布局,相继出台了新战略、新政策。我们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张相木在《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中认为,智能制造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网络互联、端到端数据、智能工厂、关键环节的智能化。中国制造的速度、质量、科技含量获得越来越大的世界认同。以基建为例,中国在国际上有“基建狂魔”之称,但基建效率的背后是智能制造的发力,与中国制造的突飞猛进与智能化密不可分。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打开了智能制造与基建结合的广阔空间。
智能制造的典型特点就是科技含量高,掌握核心科技。中国曾创造出在世界文明史上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今天又有遍布全球的高铁、网购、扫码支付、共享单车“新四大发明”。本书中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掌握智能制造的主动权。以前,我们很多时候从全球高效分工的角度出发,认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么经历了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后,我们深知,发展智能制造,必须要自己掌握核心科技,从而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总的来说,这本《中国制造前沿大讲堂》全方位解读了中国制造的各种问题,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随着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