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仙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读梅定国博士《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研究》,我从沈壮海教授所作的序中得到启发,沈序说:“这是一部勇气之作”,“也是一部苦功之作”,“勇气和苦功,使得这部著作呈现了诸多新见。”展卷读来,深以为是,没有勇气和苦功,不可能产生这部著作,遂以此为题,谈谈我阅读此书的体会与感受。
一部老题新做的书。毋庸置疑,研究老话题,是需要勇气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特别是作为博士论文来做,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可挖的理论生长点已经不多了,创新的难度加大,而且容易陷入重复研究的怪圈。作者为什么还要重新拾起这个话题大书特写呢?并非老调重弹,而要重新审视。因为“虽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在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争论和分歧,甚至是尖锐的对立”,亦即尚有一些棘手问题并未解决。选择这样的主题进行研究,没有理论的勇气,不下一番苦功夫,显然是不行的。但是作者在前言中郑重写道:“正因为如此,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作者正是奔着这些问题寻找突破口,在充分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既有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误区和薄弱环节,抱着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进行“再研究”,把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呈现于世人。著作问世以后,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此次再印,说明受到读者的认可,这些都是对作者勇气与苦功的回报。
一部精雕细琢的书。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部著作从2011年攻读博士学位算起,至2019年正式公开发表,跨度达八年之久,如果从2014年博士毕业算起,也有五年时间,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这部著作的成书轨迹,也经历了博士论文、申报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进行再加工、人民出版社审稿返稿定稿的过程。作者并没有在博士论文付梓之后就此罢笔,而是趁热打铁,把研究继续推向深入,把读博期间未能系统研究的问题或者他认为有所欠缺的地方“再研究”,在此过程中产出的学术成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若干争论的思考》《试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实践条件》《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等6篇文章,连同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范畴的考析》等2篇文章也有机融进了此书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论著的质量。本书比博士论文多了五万余字,框架结构也做了相当调整,题目也作了改动。可以说,和原有博士论文相比,说本书已经是另一篇“博士论文”也不为过。
一部严谨求实的书。作者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通过建构一种学术客观性与历史真实性相统一的研究模式和认知图式,来勾画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本初肖像”,“实事求是地对待它,既不抬高它,也不贬低它,既不美化它,也不丑化它,认识它的本质内涵,透视它的原风原貌,品呷它的原汁原味”,“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唯物辩证地研究他们的思想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却主观好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分析问题,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科学结论为目标,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标准。”“研究中注重实证,力求每阐述一个观点,都要引经据典,以史料佐证为基础,尽可能多地占有第一手历史资料和思想材料,如实地反映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实质”。这部著作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暂时不予评判,至少作者在这方面是重视和努力的,而且从此书的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使这部著作平添几分含金量,是值得向党史学习教育推荐的参考书。
一部见解独到的书。这部著作的价值所在,就是立意新颖,见解独到。诚如作者所言,有志于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开荒地”“攀高峰”,寻找新的理论生长点。本书名曰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再研究,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梳理,也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重新思考和再次发掘,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十分注意“万勿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陈词滥调照抄照搬”,而要独立思考,力求有所创新,而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也实现了研究的初衷。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辩证关系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辩证关系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隐性发展这一新命题的探索性研究上、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上,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部文笔酣畅的书。作者文字功底扎实,写作功力深厚,学术用语规范,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措辞精炼,长话短说,废话不说,可说可说的话不说,可谓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唯如此,才使得此书大大增强了可读性。作者聚焦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纵向历史研究与横向逻辑推绎相统一,动态考察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穿插交融,史论结合,以论为主,浚源流,明理路,探要义,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展开全景式扫描,写史娓娓道来,读来酣畅淋漓,能从阅读中体悟党的艰辛探索和奋斗历程,邃思历史的厚重;述论层层递进,读来赏心悦目,能从阅读中感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品味真理的魅力。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诚然,本书不妥之处亦不能完全避免,也有一些可以再打磨、再推敲、再深化之处,希望读者带着问题意识,以批判性思维阅读此书,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