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讲好“非遗”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
作者:张博颖(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党和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
2021年6月,首部以多语种形式向国内外友人生动介绍40项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丛书出版。该丛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江教授主编,目前已出版汉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西班牙语6个语种版本,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服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成果。
该丛书主要从非遗项目的入选概况、产生及历史演变过程、项目独有的特征与价值,以及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几个方面,通过故事性与艺术性的叙述方式,生动鲜活地向读者展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戏曲、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书的编著者们秉着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阅读海量非遗相关材料并从中筛选出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的内容,后采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撰写成文,力求将中国非遗文化准确又优美地介绍给世界。这让读者读起来既轻松愉悦,又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可以说,该丛书打开了一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之“门”,读者可以由此进入这个精彩的世界,一探“门”中的精彩。
据了解,书稿从提纲的确定到正文撰写乃至之后的修订,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西安音乐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书中的图片,则是由摄影专业教师带领团队在新疆、西藏、广东、江苏、四川、辽宁等地各级政府非遗保护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历经滑坡落石、低温高反、雾大迷路等等坎坷困难采集而得。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凝结了全社会、诸多非遗人的力量,体现多民族保护与传承传播中华非遗文化的努力,彰显的正是中国非遗文化中所蕴涵着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翻看丛书,便可发现内容之丰盛、涉及领域之广泛。有涉及古代科技发展的内容,如书中介绍了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通过隔舱板、船壳板、水底板、船甲板,在船舱中围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为保障船舱稳定、牢固,每一个零部件精工细作,这一技艺从唐代产生以来,在人类海洋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书中提到“二十四节气”,其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象、气温、降水以及物候的时序变化,总结而来的季节规律,不仅在农耕时期,即便是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更有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多彩生活的内容,如蒙古族长调民歌和呼麦歌唱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格萨尔》、热贡艺术、藏戏、藏医药浴法、侗族大歌、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赫哲族伊玛堪等等中国少数民族丰富精彩的文化艺术,表现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热情。
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古往今来,但很多项目并没有得到世人足够的了解和重视。每一项非遗文化,都是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保护非遗文化就是保护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以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为例,从公元前6900年前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木构件,到夏商周时期承载大型立柱与横梁的斗拱结构,到唐宋时期宏伟的“大明宫”建筑群,再到宋代李戒所著的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以及明清时期风格多样的私家园林,有着7000余年历史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记录了中国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在现代社会,古老的非遗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生存压力,为此,《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丛书专门展现了中国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与方案。如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这一培养计划主要采取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剧团培训等方式,很好地实现了福建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非遗保护具有复杂多变的活态性,应遵循每一代表作的独特性,进行特殊性保护。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已在政策性保护、传承人保护、生态性保护、产业化保护、资料性保护、民俗馆保护乃至全民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本身也需要总结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传承传播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教科书”“活化石”。从书中介绍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可知,非遗保护工作仍有很大难度,特别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麦西热甫、赫哲族伊玛堪等,它们的持续发展,还需要通过传承人的带动,更多人的参与,最终在全民关注、传承和保护的努力中实现。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振兴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遗文化传承与传播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