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娄晓琪
1993年5月16日,文明工程探索与实践启航,至今28年;2001年7月13日,首次提出“文明是什么?”;2001年12月5 日,《文明》创刊,经过20年的探究与展开:“从文明一问到文明三问”!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习近平强调,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这20年,是中国深化改革、全面开放的20年,是中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20年,是中国主动担责、造福世界的20年。这20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顽强奋斗取得的,也是中国主动加强国际合作、践行互利共赢的结果。
2021年时值文明杂志社成立暨《文明》杂志创刊20周年、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成立28周年。我们特别策划推出“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系列特刊之四,发出了新时代的“文明三问”: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什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创建经济特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图为深圳夜景。
一、文明工程的起点:
从公厕革命到人文奥运,复杂性文明问题的探索
1993年5月,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根据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国家文化中心、中国的首都及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发展需要而创立,是中国第一个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对话和人文交流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目的的公益基金会。
1994年4月,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以“北京的公厕亟需一场革命”“步履艰难的公厕革命”“公厕革命的出路何在?”等为题,在《北京日报》连续载文,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北京市城市建设发展现状,探索建设一个有温度的清洁美丽北京暨公厕改革的途径,呼唤一场全民动员的文明工程:公厕革命。
■ 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发起的“公厕革命”在当时的舆论媒体上引发热议。
1994年4月至7月,课题组又研究制定了《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方案》。从1994年8月8日大赛拉开序幕到1994年11月15日评选结果揭晓,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所引发的舆论反响出乎意料,中国内地和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泰国等100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发表了消息和评论,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力。
当时,公厕设计大赛在我国尚属首次。它充分利用大型竞赛特有的强烈视听效果吸引公众,旗帜鲜明地倡导“公厕革命”这一现代文明概念。正像美联社、路透社等国外新闻媒体所评论的:首都城市公厕设计大赛“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形象的一次胜利”“影响了中国人的厕所管理,将导致中国的一场公厕革命”。
1995年,“公厕革命”作为首都文明工程的首项课题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以往不登大雅之堂的公厕问题成为社会科学的规划研究课题,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也是罕见。
在“公厕革命”之后,文明工程根据当时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北京因申办奥运会而必须改变城市形象的需要,在探索实践基础上提出并形成解决北京当时所面临的开放复杂城市发展系统问题和创建文明城市的文明工程理论与方法体系,而且在城市雕塑建设、中华世纪坛、人文奥运等一系列活动中成效显著。
■ 199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策划实施的“96北京城市公厕建设文化展览”开幕,为公厕文化登上大雅之堂开了先河。上图图为展览门票与宣传册。
雕塑文明工程作为与“公厕革命”比肩的文明工程案例,提出“首都城市雕塑发展机制”的概念,从成果方面考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手段等,包括有关首都城市雕塑的观念意识、组织机构、规划协调、舆论启动、艺术创作、法规政策、监督管理、财力调配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条件总和,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中国第一个城市雕塑发展报告暨《首都城市雕塑研究报告》,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和雕塑家等艺术家们的高度重视。
中华世纪坛是为了迎接21世纪新千年而兴建的。当时,随着新世纪和新千年的到来,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民族在世纪之交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参与主持中华世纪坛主题内容的论证实施,并经北京市委批准在中华世纪坛组委会设立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中华世纪坛专项基金”,成为海内外华人捐款参与中华世纪坛建设的纽带与窗口,为中华文明开启辉煌的新千年添砖加瓦。如今中华世纪坛矗立在西长安街延长线上,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明和历史、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物。
■ 中华世纪坛内部360度环型彩石浮雕壁画《中华千秋颂》以及题有“龙凤呈祥、日月光华”的锻铜贴金柱。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基本理念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其中人文奥运是三大奥运理念的灵魂。人文奥运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奥林匹克的文化特色,通过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把第29届奥运会办成一次融合中华文化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二是突出奥运的文明特色,通过提升人的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把筹备和举办奥运会的工作与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公众参与和志愿者服务为奥运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参与主持制定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人文奥运行动的计划,《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的实施将“人文奥运”这一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任务落到实处,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奥林匹克文化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内容。
这些实践探索在当时是全国第一次用系统科学、城市科学、管理科学、新闻传播学及其众多跨学科理论集成方法解决以城市发展为代表的、人的文明行为问题和城市基础设施进步而进行最初的文明工程实践探索,在国内和国际舆论界及对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超过半数的优势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图为民众正在欢呼庆祝。
二、新世纪文明工程的延续:
开始探究和展开一个重大问题:文明是什么?
文明工程根据首都北京面向未来加速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和再次申办奥运会的需要,在面向世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更好解决棘手的城市发展问题与文明形象问题,在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和文明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逐步形成一种解决复杂开放的城市系统问题和促进文明实践探索的集成理论与方法体系。文明工程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研究和有效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和多语境交流对话的重要组织管理方法和有效的工具模型之一,也是有公众参与的文明城市发展建设和文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工程是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过对公众参与文明实践和国家建设发展进行组织管理的科学方法,是在多层次对话交流基础上系统解决复杂发展问题的有效机制和途径。它是一个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层面的探索,二是思想层面的探索。
■ 中华世纪坛“北京之光迎新倒计时活动”的光柱。
从首都公厕革命、城市雕塑建设、中华世纪坛、科技扶贫、环保公益、人文奥运等一系列文明工程的探索研究实践活动开始,“文明是什么”这一问题就萦绕在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首都文明工程课题组成员的心间。《文明》作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实施的一项重点文化科普项目,于2001年7月13日在首都北京试刊。2001年12月5日,《文明》杂志获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式创刊,公开提出一个凝聚历史、关注当下、面向未来的思想主题:文明。
对此,汤一介先生曾评价道:“《文明》杂志的创刊就很符合‘时’,这个‘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认识、重新估价我们人类在创造与推进文明过程中的得与失、成与败。所以我想,不能小看一本《文明》杂志,这个杂志在新世纪里提出了一个大话题,这个话题就是‘文明’,是需要全人类都来思考的话题。”“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创造了人类。这样看来,《文明》杂志很了不起,《文明》杂志不仅以‘文明’冠名,而且传播弘扬文明。”
■ 2001年7月《文明》杂志试刊号、2001年12月《文明》杂志创刊号封面。
三、中国梦是什么?是文明寻梦,是文明复兴的情愫:
探究文明为什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后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构建与之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获得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传播能力已是刻不容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仅是国内新闻宣传面临的一个转型问题,也引起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国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国家,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多民族、多区域、多宗教和多文化融合的历史,这些差异在中国与世界不断地文明交流互鉴和文明对话中和谐地发展存在至今,形成今天作为人类文明一个基本形态的中华文明。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文明》推出“文明中国·魅力城市”开篇之作《中国·郑州》珍藏特刊,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为对象,独家使用文明传播的思想和文明工程方法,深入解读了文明古都郑州的历史与现实,将中华城市文明的要素及其相互协调性和整体化的内容完整呈现。现代气息和古老文明在中国郑州相契合,一张张郑州的城市名片传向世界,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昭示了郑州浓重的文化积淀与经济动力,新郑州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力量和中国城市新形象。
■ 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之际,《文明》推出“文明中国·魅力城市”开篇之作《中国·郑州》珍藏特刊,图为该特刊内页。
除此之外,还有以中华文明溯源为主题的多期特刊与相关选题,如《文明》2006年3期《殷商:废墟下的帝国》、2006年文明中国行I《登封》特刊、2007年文明中国行III《安阳》特刊、2008年文明中国行IV《嵩山》特刊、2013年3期的《良渚的曙光》、2019年9期的《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文明的曙光》。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今天中华文明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和世界文明重要的交流互鉴与文明对话载体。首都北京的形象也是中国面向世界形象的代表。2014年2月,习近平考察北京时曾对北京的核心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此指导思想下,《文明》先后出版了2011年文明中国·魅力首都I《北京通州》特刊、2015年文明中国·魅力首都II《北京延庆》特刊、2017年文明中国·魅力首都III《北京平谷》特刊。再加上近期即将推出的《文明·北京城市副中心》特刊,《文明》始终致力于首都北京新形象的国际传播。
■ 上图依次为2009 年文明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郑州》、2013 年文明中国·魅力新疆I《“世界玉都 丝路名城”中国·和田》;2015 年文明中国·魅力首都 II《北京延庆》、2017 年文明中国·魅力首都 III《北京平谷》、2015 年11-12 期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四、从“中国之中国”到
“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探究
从2001年12月创刊到2021年11月,《文明》杂志共出版正刊249期,加上国际奥委会独家授权的“新北京·新奥运”系列珍藏特刊、《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I和长卷Ⅱ,以及《北京时间》《文明中国》和《魅力首都》等系列特刊,出版杂志近400期。
经过20年不懈努力,《文明》已成为:第一个国际奥委会独家授权的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平台;第一个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会的国家文本;第一个被国际社会广泛好评的中国领导人集体新形象和中国梦新式国际传播的创新平台;第一个登上重要国际公共外交平台的国家人文读本;北京第一个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期刊以及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国际化高端品牌。
在20年的思考与探索中,《文明》以习近平的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指针,以推动东西方文明对话、努力增强国际传播力和争取国际话语主动权为发展方向,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展示世界文明多样性为目标,以传承中华文明、展示世界文化为己任,用中国人的视角关注精彩人文世界。如今,《文明》杂志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加强人文交流、推动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和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力量。
文明进步不仅是西方的、欧美的,也是亚洲的、中国的。我们看中华文明,是看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核心部分,它是一个不间断的成功延续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核心体系。它的成长与发展不只在长江和黄河流域,而是在中国更广泛的土地上,同时与东南亚和中国周边国家的文明水乳交融,吸收和借鉴了人类过去其他文明的营养。所以,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人类多元文明的一个生动见证。
2019年,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与《文明》以《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研究报告《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系列的形式推出特刊,独家提出构建以文明为核心的“中国面向世界的文明话语体系”,实现从“中国之中国”的思考到“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探索实践的延伸,形成可以面向世界、让世界感受温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研究理论阐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对话实践,用中国文明发展实践升华中国文明对话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文明》以深刻的文化命题、独特的视觉体验、有效的叙事技巧,以独一无二的传播方式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精神。作为受到读者认可的中国“民间性”国际化期刊和人文交流传播机构平台,已经能够领先发起国际话题并参与全球性高端文化传播活动,助力中国参与建构或发起国际传播话语权。如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国国家领导人新形象国际传播,中国梦文化解读传播,城市特刊系列,中国世界遗产国际传播,中美人文对话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世界遗产、节日、美食,亚洲文明与文物交流等等都是成功的实践范例。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会场,与会代表在翻阅和展示《中国世界遗产》特刊,并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讨。
五、奥林匹克文化如何从北京再出发?探究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发展
接续文明工程对“人文奥运”的探索实践,自创刊以来,《文明》一直将促进奥林匹克文化发展与传播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和纽带,通过奥林匹克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而促进奥林匹克文化面向未来的新发展。如今疫情阴霾仍笼罩全球,“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文明》力图用中国春节的温暖化解抵制北京冬奥的风险,让世界感受冬奥的激情与春节的温暖是驱散疫情阴霾的春风,与国际社会一起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新篇章,呈现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对话新盛景。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点是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巴黎索邦大学提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性演讲暨影响世界的《奥林匹克宣言》。现代奥运会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世界融合与和平发展的历史,是体育运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历史。现代奥运百年发展实践表明,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一致的。
早在2004年,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全球传递,在国际奥委会时任主席罗格和萨马兰奇名誉主席的指导下,《文明》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与解读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体系,为此策划并制作了“新北京·新奥运”珍藏特刊I《奥运圣火照北京》,对奥林匹克文化体系进行初步梳理与传播探索。随后,《文明》又陆续推出《奥林匹克与中国》《奥林匹克与文化》和《奥林匹克宣言(中法英三种文字)》等10本奥运系列珍藏特刊。
■ 2012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文明》杂志向全球首发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部“《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Ⅰ”;2016年7月18日,《文明》杂志向世界推出“《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Ⅱ”,让世界认识中华民族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奥林匹克文化之美。
在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先生、罗格先生和巴赫先生三任主席携手连续支持推动下,2012年和2016年,由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创立的“《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系列)”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先后出版,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合后丰富和发展的“新奥林匹克文化”传向世界。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文明》还有许多与奥林匹克主题相关的专刊和选题陆续出版,如2012年7期《中国体育记忆》、2014年6期《奥林匹克是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120年来改变奥林匹克进程的30个大事件》、2015年3期《奥运列国体育志:一切体育为大众》、2016年2期《冬奥·北京与冰雪文化》、2016年4期《百位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杰出奥林匹克人》等。
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为了迎接这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百年世界盛会,《文明》杂志从2018年1月北京正式进入冬奥时间起,便隆重推出“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Ⅰ”,展示北京——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作为文明交流互鉴大平台的作用,呈现现代奥林匹克从巴黎到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从北京传向世界的精彩故事。
■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图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申办结果。
2018年8月,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文明》杂志推出“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Ⅱ”——《北京:首个双奥之城》。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过程中,举办奥运会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节点,2008奥运会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步,2022冬奥会的举办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再一次升华,它们都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全面交汇并丰富发展奥林匹克文化结出的硕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发展中最亮眼的所在之一。
奥林匹克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欢聚一堂的盛会,《文明》2019年1-2期,推出“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Ⅲ”——《我们的节日文明的价值》,通过展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以及少数民族与此相关的缤纷节日传统,展现出浓重的东方文化的特有风采。
■《文明》杂志于奥林匹克主题相关的刊物。
六、文明的缘分:世界文明共同体的文化标识与
东西方文明融合大舞台
2021年1-2期《文明》再次推出“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Ⅳ”——《文明的缘分1:1924-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国的节日》,展示13个曾经或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国家最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民俗风情以及相关文化。在北京冬奥会进入冲刺倒计时之际,《文明》2021年11期推出“奥林匹克文化系列珍藏特刊Ⅴ——《文明的缘分2:1896-202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国的节日》”,继续展示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19个国家精彩纷呈的节日。这些节日和文化虽然因各自所在国家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蕴含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奥林匹克运动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人们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总是在努力超越文明隔阂和冲突,共建包容、和谐的人类社会。
■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以及台湾旺报、澳门濠江日报等众多港澳台和海外媒体纷纷给予《奥林匹克宣言》全球文明传播之旅活动大篇幅报道。
2022年冬奥会将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举行。“春节+奥运”即春节与奥林匹克这两大盛典的相遇,将使这届冬奥会为世界带来不同寻常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验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机缘,也给在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筹办冬奥会的中国带来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的难得机遇。《文明》以此为契机,将世界首个“双奥之城”,也是世界第一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所在地北京作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的起点,延续和展开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奥林匹克文明工程暨《奥林匹克宣言》全球文明传播”活动,抓住中国国际传播力的百年主场战略机遇,将北京建成国际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心。
从2004全球火炬传递到2022“春节+奥运”,《文明》将一座座奥运城市相连,为不同文化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这是奥林匹克传播的一个创新模式,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全新模式,也是奥林匹克与世界文化大融合的崭新开始。现代奥林匹克从巴黎传到北京,奥林匹克文化从北京传向世界。
■ 2012年6月23日,“《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I”全球首发仪式在全球首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隆重举行(上图)。当天,全球首个“奥林匹克宣言广场”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落成,政府官员、青少年代表、北京奥运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典礼。
七、文明三问:探究构建文明话语体系,
探讨和展开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力
习近平深刻地指出国际传播力的“四个讲清楚”: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今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时代发展要求和文化强国发展需要,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积极开展东西方文明对话,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外文明对话需要文明杂志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文明》作为文明对话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载体,在创刊20周年之际,以策划推出本期“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系列特刊之四,作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献礼!在“文明是什么”这一新世纪之问的基础上,经过20年的探索和思考,提出新时代“文明三问”: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什么?新时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 2021年11月25日是顾拜旦发表著名演讲《奥林匹克宣言》129周年纪念活动现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和文明杂志社在国际奥委会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有关机构,于“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当年训练备战奥运会的场地——北京汇文中学正式发布“《奥林匹克宣言》——美丽的奥林匹克文化长卷Ⅲ”“奥运+春节”的主题内容。
近代以来,当人类面临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天灾人祸危机之时,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或根本问题总要被提出。2019年底新冠疫情迅速蔓延全球,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人类文明发展深陷全球化危机、沟通障碍以及不平等的种族观念等文明软肋造成的危险鸿沟。疫情如此惨烈,说明人类文明发展走到今天,很可能出现了重大问题,走到了未来发展的十字路口。让人不禁思考,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为何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
回顾人类历史,农耕文明出现时,人类种群数量已数以百万计,而当工业文明出现时,人类种群数量已数以亿计。工业文明的传播与发展造就了人类种群数量以十亿计地增长,各大文明带和文明圈逐渐形成、更新并不断完善生命健康的有效保障体系。当数智文明出现时,人类数量正逼近80亿大关,各大文明圈的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20岁以上。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西方文明圈,其生命健康保障体系使得圈内人均预期寿命已经突破80岁大关。
在如此发达文明的条件下,新冠疫情来得迅猛暴烈和难以平息,有些国家实施了不利的抗疫政策,世界各国无法更好地协调合作共同抗疫,使全球感染人数不断增加,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危机。
这不禁引人深思:文明究竟在进步还是走向没落?全球互联互通的今天人类向何处走?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重新回答“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什么?”并对文明价值或文明尺度重新加以认识。
■ 长卷III“奥运+春节”的主题内容发布活动现场,举重奥运冠军张国政、竞走奥运冠军王丽萍、网球奥运冠军李婷、短道速滑世界冠军王春露、羽毛球世界冠军王适娴与汇文中学学生代表一同登台,朗诵了《奥林匹克宣言》(节选)。
八、再问文明是什么?世界梦之幻:
世界文化之绚丽多姿,世界文明之梦舞欢扬
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被称为“新文明观”的演讲,“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将世界文明的构成元素:民族、信仰、地域、人文、历史等和谐统一地展示到杂志上。古今中外的民族、民俗、民间、民生呈现出一幅幅祥和动人的长轴画卷,唤起人们对不同生态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和对多样文化的尊重。
■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暨2014《文明宣言》。图为演讲大厅现场。
2015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周年暨第38届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文明》特别策划推出完整刊载“2014文明宣言: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演讲”的《中国世界遗产》特刊,成为大会指定唯一文化读本。特刊在大会期间受到博科娃总干事、秘书处高级官员和世界各国与会代表的好评,一致认为《文明》特刊内容丰富、易于阅读和传播,很好地展示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世界遗产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所形成的辉煌文明成果,特刊也为世界各国展示传播自己国家的世界遗产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
■ 人类的文明记忆·世界遗产系列珍藏特刊I 《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世界遗产》杂志内页,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路网的遗产点之一麦积山。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文明》策划推出的《“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特刊经中宣部特批成为北京向大会的献礼。该特刊通过全方位精彩视觉展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丰富多样的世界遗产与文化内涵,成为与会者最喜爱的文化读本,受到各国政要、大使和嘉宾的欢迎。
■ 2017年5月14日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演出《千年之约》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这是演员在表演节目《千年之约》。
为迎接2019年4月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5月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文明》2019年4-5期特别策划推出《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辉煌的亚洲文明与丝路文明共同体》珍藏特刊,整体展示亚洲47个国家和当时已与中国签约的“一带一路”国家暨136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文化以及近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特刊还涵盖主题文章《辉煌的亚洲文明与丝路文明共同体》,以“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对亚洲的文明历程做出了恢弘的历史概括和总结。该特刊经中宣部组织审定特批上会并获得各方好评。
■ 2019年5月13日晚,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装饰有“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字样的彩灯,展示了多彩、平等、包容的会议主题。
2020年1-2期,《文明》杂志特别策划推出《展示多彩生活汇聚多元文化:亚洲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美食文化》珍藏特刊。该特刊以亚洲与“一带一路”各国具有代表性或特色美食文化为主题,首次展示这146个国家(截至2019年10月)特色美食的制作、享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展示亚洲与“一带一路”各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营造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
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文明》致力于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通过探索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与融合性,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对话交流,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 《文明》2017 年5-6期《“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文明》2019 年4-5期《展示多彩节日 汇聚多元文化:辉煌的亚洲文明与丝路文明共同体》;《文明》2020 年1-2 期《展示多彩生活汇聚多元文化:亚洲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美食文化》。
九、再问文明为什么?构建文明话语体系的核心:
探究文明交流互鉴思想
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世界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代文明工程的课题,是用于检查人类观念和行为的总体正当性及其价值矛盾或失衡与症结所在,以及用于反思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合理性的基本问题,其目的是还原人类历史的实践过程经验,并解释那些常识性和理念性的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复杂性系统科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被提出和应用,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由中国人提出的动态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图景的重新认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当代哲学观念的深化。
■ 玛雅文明以金字塔、天文历法以及雕刻艺术为标志,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开始认识到文明传播与文明发展各种要素和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互相渗透的规律、文明形态高度融合的特点,因此面对同一个世界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群体之间的互动,需要用新时代文明工程系统集成的方法,即对于文明价值标准的探讨需要建立在文明话语体系的基础之上,而构建文明话语体系的核心则是文明交流互鉴和文明对话。文明交流与文明对话的具体形态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各自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存在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图为发源于墨西哥西北的阿兹特克文明遗迹。
我们需要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基础上,用文明史观重构世界文明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这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和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体系及促进国家间民心相通有效性问题的重大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是关于人类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多元与交流、学习与互鉴、冲突与融合历史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包括认知和发现文明创生与创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探索总结文明在传承与升华进程中的治理方式与生产方式,探讨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建机制和财富模式、发展经验和衰败教训等复杂社会存续的重大问题。
■ 始建于公元前580年的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2014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文明宣言》,十分精妙地总结了文明史观的核心内容: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个有新时代文明宣言意义的演讲,被当时的国际主流舆论称为“新文明观”。习近平的新文明观是文明史观的现代性体现,即从历史到未来、从一国到全球共享的文明发展理念。文明创造和谐,文明交流与文明对话创造世界的真实发展动力。在文明进程中,只有通过文明价值及其话语的传播、交流与互鉴,即文明对话和文化交融,才能达到人类社会的升华境界,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愿景。
■ 作为世界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凭借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的数千件藏品,成为多彩世界文明的重要展示平台。
十、再问人类文明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共识
到底为什么要重新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或者说,人类文明发展到底是为什么?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将其简单概括为“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进程”。
首先,人类是生物共同体,即基因生命体延续、增殖和进化的历史;其次,人类是有效保障生命延续和增殖的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文明寻梦进程;第三,文明出现后,人类历史就是形成、更新、完善更有效保障生命健康的文明共同体的历史,并继续开始了更高形态的文明寻梦进程;第四,伴随当代全球化进程,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危机也在形成和加深,共同命运的全球文明形态呼之欲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历史正在出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开始加速推进。
■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升起的“地球”和万张五大洲孩子的笑脸。
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用群居协作的方式展开了共同体组织的有效功能,发明了维护生命和健康发展的各种秩序和规则,创造了能够保障生命健康的无数物质技术成果和文化成果。用总体协作与各种具体合作的形式,抵抗各种严重威胁生命的天灾人祸。这是人类主观愿望的合力进程,也是人类文明共同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性。
今天, 中国进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面对“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什么”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在实践范畴中,文明首先是生命健康的组织保障体系及其秩序效能。伴随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有效地生存和发展;伴随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对话、文明传播,更多的人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伴随文明的更大发展,更多人能够更好地实现生命健康和较为全面的发展目标。这一进程不断体现出文明的核心价值——建设公平正义的美好世界。
■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百名身着白衣的少女组成了“和平鸽”的形象。
文明是人的伟大创造,创造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其前提就是生命健康。因为人是文明的主体,只有首先保障人的生命健康,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民众健康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民众的共同追求。
文明发展的共同价值就是维护健康生活的总体秩序,其中包含文明安全的价值秩序,即文明国家的效能与文明习俗传统;文明治理的价值秩序,即多元化主体共治的文明防御实体;文明发展的价值秩序,即产业与生活方式的文明抗疫能力。中国在全球率先形成了一套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目的的、有效的抗疫措施。全世界积极携手共同抗疫,为建设美好新世界而共同努力,这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也体现着今天人类文明的根本价值。
■ 2009年,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30周年纪念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唐朝的丝绸之路为背景素材,展现了画工神笔张、女儿英娘和波斯商人伊努思之间的悲欢离合,再现了唐代绚丽多姿的舞蹈。
因此,我们坚定地认为:
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应优先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美好生活,而不是让少数人追求财富或奢侈生活,集团利益最大化;
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主题就是如何有效构建和维护人类的健康生活方式,绝不能让懒政和劣政、为富不仁和不择手段的劣文化盛行。
■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势。图为2011年11月,哥斯达黎加蓬塔雷纳斯,该国文艺工作者在码头载歌载舞欢送“和平方舟”。
从看似不雅的厕所问题到提出“文明是什么?”再到今天的“文明三问”,文明工程通过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文明对话,探索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话语体系,这是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促进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公益事业,也是《文明》杂志20年来矢志不渝的目标。今天,我们通过重新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问题和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与文明对话过程的重新认识,超越西方话语霸权,以世界容易理解的话语和逻辑,讲述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故事、表达中国与世界的共同追求,促进世界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新世界。
让我们携手,看文明、知中国、走世界。
■ 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的亚洲文化嘉年华,歌曲《光耀亚洲》演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