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国斌、常亦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最鲜明的底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我们党的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十八大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性任务,强调要“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是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方式,具有其特殊性,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抓住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发展机遇,着力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的传播领域,政治能力强、思想观念新、业务能力精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队伍,培养能够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樊伟教授主持撰写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论纲》一书内容架构宏大、论述逻辑清晰、分析鞭辟入里,是近年来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非常有特色的专门性著述。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理论思考、路径探索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思想体系要想不断发展,必须通过传播、普及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大学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就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汇聚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凝聚力量和根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的主要内容在该书的第一章——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中体现出来。
该书在说明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时,主要从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必要性、关键性、可行性三方面进行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背景下,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问题面临着国际国内各种挑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创新和深化改革,大力培养“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学马用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新时代实践者。我们要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积极作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把马克思主义体现在我们的行动中,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强大内生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树立崇高理想、把握形势变化、走正确道路、获得强大动力的精神武器。因此,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是新时期高校的中心任务。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青年学生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倾向的冲击,自觉清除一切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步性和纯洁性的猛兽,坚决地同一切损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康的毒瘤作斗争,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和传播创造一片净土,这样才能保持党的优良传统,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维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了提高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可行性,高校应该集聚雄厚师资力量,培养教师的教学使命感、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改革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优化教师现有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与高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授课方式的转变有直接的关联,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必要资源。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知识,只有自身的本领过硬,才能够将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教学使命,教书育人。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及演化的顺序及规律的宣传和传授,并将这种理论逻辑传授给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完成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伟大任务。作者在第二章、第三章中着重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理论思考的相关内容,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科学指导是根本立场为起点,来讲述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理论思考。在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培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浸润、培养和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的衡量、规范和制约。在培养、教育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过程中,我们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为这是艰苦、繁杂的育人实践对教育主体所提出的本质性要求。
高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人才时,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信念和方法,而且要始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大学在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时必须坚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具体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在人才培养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是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其次必须在培养方法的选择及传播时间的选择上有所作为,从而培养出理论素养突出、知识底蕴丰富,坚信马克思主义未来理想一定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型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就是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实践者和传播者,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能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承担起重要责任的时代新人。
在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不仅要在实践中培养和学习,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寻找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逻辑脉络和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中国特色,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民族色彩,尊重党性和人民性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本质上的统一,展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同时,要让这些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逻辑上理解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理论发展过程及理论发展阶段,必须让他们理解并真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使这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早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在实践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导,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规律,始终坚持和借鉴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培育出更多、更好、更具深厚理论素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该书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的相关内容,分别从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平台建设、效果评估以及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首先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的课程建设,其次要筑牢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资源支撑,最后要发挥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专业群的协同效应。同时,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建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的“协同体”、构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合作体”、构建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共同体”。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效果评估,提高综合选用评估方法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严格遵循评估程序保障评估结果的公正性、推动反馈落实保障评估结果反馈的功能性。
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需要具有传播素养与传播技能,需要适应媒介融合变革与社会发展需求。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应以培养懂得新的传播理论和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注重科学研究,把服务社会放在首位,在优化软硬环境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其中课程建设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石,课程建设方案的设计要立足于高远的顶层规划。总的来说,课程建设的目标要契合“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复合、特色、应用”的三大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为基础,以掌握传播理论和技巧为要点,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要做好马克思主义传播,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启蒙个人的微观层面,还包括宏观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要求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先进的传播理念、跨学科知识、跨文化传播视野和较高的实践传播能力。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肩负着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以中国视角报道世界大事的重要职责,他们是中国意见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中国观点的传播者。国际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适应国际趋势和信息环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这种爱国情怀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并体现他们的行动上。学校应该通过国民教育和新闻实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国家政治、社会和舆论,准确评价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以坚定的历史信念和民族情怀,反映国际动态,传播中国声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一大批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发展党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时代社会思潮多元碰撞的现实境遇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事关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模式和格局不断变化,舆论环境更加复杂,新闻传播中的舆论管理任务比以前更加艰巨。因此,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进行专业培养,使其能够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我们培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必须在政治上具有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新媒体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才,他们既要能够适应媒体融合的工作方式,具有多元化的新闻理念、知识和技能,又要能够运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处理信息,有效管理公众的认知和行为。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工作者,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们更加觉得自己身上不仅肩负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出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进而加速我们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进程,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