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刘梦甜)7月9日,中国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研讨会(2022)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经济研究杂志社、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香樟经济学术平台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外40余家单位逾千名师生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主持。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 2022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大也即将胜利召开。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国际国内局面纷繁复杂,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经济学界共同深入探讨。恰逢6月20日《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出版发行,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北京工商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商科院校,传承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厚植家国情怀,不断开拓创新,走在时代前列,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希望以此次研讨会及搭建的平台为契机,校内外专家学者加强交流研讨,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历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上不断创新,并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黄群慧在致辞中指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经济学教材、手册、年鉴建设等学科基础项目为抓手,将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经济学科体系建设中,以重大的理论和经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创新完善学术理论体系、研究组织体系、平台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推进中国经济学学术体系的发展,以推进政治话语的学理化、学术化、大众化,中国话语的国际化为基本要求,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建设。
主旨演讲环节,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秘书长蔡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善同,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陈彦斌分别围绕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成就及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的思想与理论探讨。该环节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金成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谭松涛主持。
蔡昉作题为《创新与共享相结合的经济学思考》的报告,他认为难点在于如何把政治理念、政策部署转变为学术语言、学术概念,以深刻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精髓与根本。他提到,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驱动力,共享是发展目的,探讨两者的有机统一和作用关系是当前紧迫的时代课题。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发展创新要破解“生产率悖论”,而实现共享需破除“涓流效应”误区。市场供需两侧均有诸多空间要推动改革,以“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包括提高潜在增长率、居民收入和消费、社会保护、社会共济和社会福利等,应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手段,积极推进将理念兑现为改革红利,以促进资源再分配,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李善同在《如何讲好区域发展的中国故事》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奇迹般的发展成就,研究其中的经验和规律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国区域发展的典型事实为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的产生提供了沃土。李善同从发展水平、发展差距、集聚程度、产业分工的专业化和同构等维度解读了中国区域发展的特征,进而阐释了中国区域战略与政策在市场化变革、国际化探索和自主性构建三种力量作用下的演变过程及演进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随着中国步入新发展阶段,健康的区域发展格局和经济体系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黄桂田指出,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及国际局势的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全面、深刻的冲击,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基调开启从“发展”到“稳、保”的转变。他表示,常态化政策目标及政策手段无法满足当前短期经济政策目标,协调长短期政策目标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研究的精准性。
洪俊杰以《数字化背景下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与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提出,数字经济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具有信息引领、开放融合、泛在普惠、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数字贸易是新领域、新优势,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表现出较明显的优势,对传统贸易产生了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和赋能效应,开放型的全球数字贸易平台有利于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但数字贸易在数据本地存储和跨境流动方面面临着一定约束。结合国际贸易关系和国际规则演化背景,洪俊杰认为促进数字开放,要落实好RCEP,对标CPTPP,建立数字自贸区;进一步夯实立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贸易;完善包容性、普惠性数字规则;加强理论、方法和政策研究。
陈彦斌作题为《<道德经>与兼顾短期长期的宏观调控思想》的主旨演讲。陈彦斌从宏观调控定位、宏观调控的目标与目的、宏观调控中治理与规则的关系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理论构建、预期管理与政策可信度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华民族思想瑰宝——《道德经》与宏观调控理论的内在兼容一致,并提出了兼顾短期和长期的“三策合一”理论,尝试化解宏观经济学无法形成统一理论框架的难题,促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逻辑。
龚六堂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题作报告。他认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通过优化既有资源在不同效率部门间的配置,可使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大幅增加。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未来仍然可以继续发挥行政区划调整这一制度优势。
下午,研讨会八个分论坛以线上形式开展论文汇报与讨论,分会场主题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的思想与理论贡献、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与政策、数字经济、市场改革与企业发展、经济思想史等。每场邀请《经济研究》期刊编辑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德国哥廷根大学等高校知名学者担任主持人和点评专家。研讨会吸引到来自境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学者投稿110篇,经专家评选,其中33篇论文入选会议研讨。逾千名学者、师生线上参加分论坛,听取论文汇报,交流学术思想。
据了解,中国经济学思想与理论研讨会自2021年创办,以年会形式延续,每年围绕一定的中国经济学思想理论或实践主题,广泛开展学术探讨与交流,致力于为研究探讨中国经济学思想与理论搭建平台,鼓励中国经济学者特别是青年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成就及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的思想与理论探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具有生命力的原创性经济学理论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