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坚、曹允春(郑州大学商学院)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也指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实现就业总体稳定和更高质量就业,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状况,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实物商品的网上零售额突破9.7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9%。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当今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形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化”协同推进,不仅加速了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还创造了更多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辐射并带动着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促进就业与提升就业质量方面的作用,对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助力更高质量就业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催生出新的就业形态和灵活的就业方式,也使得我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出强大的就业韧性。数字经济在优化就业结构、促进创新创业、培育新增就业以及开辟就业新空间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就业质量。
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服务加速向传统产业融合渗透,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又进一步带动就业结构的升级,使得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就业结构服务业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随着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机器对劳动力的代替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但平台经济提供了就业机会,使这些低技能劳动力流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不仅优化了原有的就业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就业质量。
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创新创业。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掀起了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加上有关部门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支持及创业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业务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基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新企业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科技等细分领域,一些新创企业通过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快速增值,在扩大我国整体就业规模的同时还促进了就业质量的提升。
第三,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增就业。数字经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成了新的就业形态,创造出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与数字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且得到“官方认证”的新职业,数字经济就业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同时,新技术的投入使得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也加大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此外,跨境电商、数字普惠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不断拓展就业空间,释放就业活力,特别是小程序、线上支付、智慧零售工具以及高效协同的物流网络等共同构建的数字生态,给就业重点帮扶人群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实现稳步增长。
第四,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开辟就业新空间。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数字经济为老年人群体开辟了就业新空间,其灵活性特征突破了年龄、地域等因素的工作限制,使得大量的就业机会涌向这一群体,盘活了老年人力资源,提高了低龄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新消费需求的挖掘使得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更多老年人可以灵活地选择因应数字经济发展而生的新兴数字职业,实现退休后再就业,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能够带动我国整体就业质量的提升。
多措并举发挥新业态保就业作用
短期来看,数字经济会对传统产业产生替代效应,减少传统产业就业岗位。但长期来看,数字技术的进步会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变革,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从而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伴随数字经济发展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也在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不仅能够吸纳原有传统产业中被技术替代的劳动者,还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群体、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特定人群就业难题。因此,有必要制定多种措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就业质量提升效应。
首先,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通过数字技术带动产业发展和部门连通,持续推进数据中心、5G网络、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充分释放数字生产力,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平台优势,不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依托新型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与透明、公平、高效的政务和商务服务体系营造,最大限度解决就业创业障碍,发挥数字经济充分吸纳就业的作用和潜力,在数字经济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步实现稳增长和稳就业。
其次,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升级。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是需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聚焦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完善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并由此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二是积极搭建产业大数据平台,培育有利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加快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催生出更多新就业形态。三是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数字化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以“互联网+就业”模式发挥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现就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再次,加快构建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重视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完善数字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壮大新兴职业群体人才队伍。一方面,开展高校数字经济学科设置试点,夯实数字经济专业人才队伍根基,加强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促进技术产出与转化应用协同发展,使数字技术更好地与传统产业融合,催生出新经济业态和模式。另一方面,出台各类灵活政策和措施吸引人才、鼓励创新,实现核心技术与专业人才的匹配与自给,同时强化数字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切实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水平,实现高质量就业。
最后,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拓展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在数字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新型岗位日新月异,许多岗位呈现出短期且流动性强的特征,大大增加了就业保障的难度。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和政策性补贴不能完全覆盖,与劳动合同相关的规定和内容也有待更新与完善。这就要求明确平台企业和新创企业劳动保护责任,鼓励新型就业人群积极参保,还要适时调整相关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有效拓展社会保障覆盖面,最大限度地保障数字经济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发挥新业态保就业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