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也是一个显著标志。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为美好生活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持,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近日,在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繁荣高端论坛”暨“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中国文化分论坛”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王伟光如是说。
会上,来自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研讨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指出,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是否提升了,文化是重要的观察维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为例,进入新时代以来的这十年,我们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推进这项关系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在题为“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明新形态,镌刻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把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钥匙。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林建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紧紧连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又紧紧连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强调。
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商志晓提出,中华民族要以积极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建设性的行为和方式,为世界文化繁荣发展奉献智慧,以己之力、尽己所能引领世界文化发展方向,为世界文化激荡增添正能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会会长党圣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传利、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凤才、《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主任杨晓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周向军、青岛大学二级教授谭泓等与会并作报告。
大家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重大理论命题,更是长期实践课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广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与会学者强调,新征程上,要以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为滋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把握历史主动、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蔡青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