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0月3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承办的8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新发展格局与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大学监察专员吴付来出席论坛并代表学校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高培勇,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吴晓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卢福财,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北京大学副校长董志勇,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马海涛,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洪俊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盛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陆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刘瑞、张可云、林晨等教师出席会议作主题发言。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主持。
吴付来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他们长期以来对应用经济学科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应用经济学科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骨干力量,始终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生动展现出人大应用经济学学科扎根实践、锐意创新的学术风采。他强调,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用经济学更要强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互动,用科学性、原创性的分析框架,研究解决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用理性之光照亮经济前行之路。他希望专家学者为应用经济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刘伟结合学习贯彻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重要力量,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肩负着重要责任,集中体现在要用中国自主的知识培育时代新人。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需要进行艰苦的探索过程,从实践中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联系,总结基本规律、学术范畴、逻辑关系,用于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他还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探讨了经济理论发展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关系。
高培勇从总体与局部的联动关系出发,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扎根中国大地,突出“中国自主”这个核心和灵魂;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要锚定解决中国重大经济问题;要着力把中国实现长期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背后做对的东西总结提炼成学理、道理、哲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有系统思考,立足总体发展,实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和一体化推进。
吴晓求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物质基础、法治和文化基础。他提出,在学科建设中应立足中国实践,探讨经济发展历程中独特的中国元素,同时要有包容、借鉴、开放的精神,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突出中国的创新。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坚持学术性,归纳中国实践经验,顺应现代化的时代趋势。
杨灿明围绕如何健全收入分配体系这一问题,详细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关于三次分配的主要观点,认为从伦理依据、管理实践、立法司法等角度看,三次分配都没有涵盖基于血缘和亲情的分配,需要“第四次分配”。他认为,第四次分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对这一分配形式的深入探讨,有利于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把握收入分配全局。
卓志在发言中指出,应用经济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已经走到了能够建构、必须建构的重要历史关口。他认为,中国实践经验是建构中国自主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活水源头,以中国科技赋能等作为经济学创新的着力点。他还从更好发挥学科评议组、《应用经济学评论》在组织重大问题研究中的作用,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几点建议。
卢福财以“构建中国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为题做了分享。他提出,数字经济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特征与内在逻辑,对当前经济社会中的消费、生产、资源整合、分配等多个环节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新兴学科发展来看,构建数字经济学理论体系,符合加快培育新时代数字经济人才的新需要,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李雪松作题为“推动三重结构升级,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发言,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推进结构升级,衔接长期短期战略;要推动需求扩容体制和需求结构升级,使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要推动供给结构升级,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推动效率结构升级,提升市场增长潜力。
马海涛就“构建中国财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发言,提出应当深刻认识财政学理论研究现状与问题,应着重把握财政学理论的天然政治属性,着力解决当前财税改革中的关键性实际问题,构建开放、多元、科学的概念体系和方法论,加快推进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财政学人才队伍建设。
董志勇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建设密不可分,结合北京大学经济学思政教育实践探索,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思政教育提出,要紧抓课程建设,让思政教育强大起来,要整合优势资源,让思政教育鲜活起来,要善用第二课堂,让思政教育丰富起来。
洪俊杰以“用中国理论讲好开放故事”为题作发言。他提出,中国经济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渐进式开放进程中具有诸多制度创新,为构建基于大国的开放模型和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他认为,要在总结中国实践符合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党的领导、有为政府作用和以人民为中心等中国特色的内涵。
盛斌就“中国发展经验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发表观点。他指出,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做好中国经济叙事,提出标志性概念术语,构建理论逻辑体系,紧抓中国元素特点,将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他强调,要秉承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理化研究和学术化阐述的初心,坚持问题导向与技术方法导向的结合和平衡,回应时代急需的重大需求,进行多元化的体系创新,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
陆毅在发言中,将国家经济运转比作一个体系庞大的机器,认为经济的良好运转如同机器中各个组件相互协调。在学术研究层面,要对每一个组件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进而形成不同领域与学科相互沟通的统一知识体系,解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逻辑与道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刘瑞在发言中梳理了新中国应用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两次革命,指出建构中国经济学的新范式要破立结合,从集体实践中提取原料素材,方法论的革新,从编写中国特色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辞典入手,组织具有中国范式思维的经济学者来完成这项任务。他强调,吸取其他知识要经过过滤、筛选和有机整合,加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融通发展。
张可云围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逻辑”提出,经济学科在建立其自主知识体系时应当坚持与一般性对照的特殊性的逻辑、与时间性对照的空间性的逻辑、与指导性对照的针对性的逻辑“三对照”,坚持偶然性与必然性并存的逻辑、学理性与操作性并存的逻辑、演绎性与归纳性并存的逻辑“三并存”。
林晨指出,中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对经济政策的工具梳理,可以发现现行的做法和经典理论之间有距离,应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未能充分支撑政策工具体系等问题。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来自于伟大实践,也能服务于伟大实践,要依托自主知识体系建立政策工具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郑新业在总结发言中,对与会专家表示敬意与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内容丰富,为建构中国的应用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启发,切实发挥了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他激励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肩负起历史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智慧,面向世界前沿和国家需求,不断推动应用经济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院师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