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17日,由河南省伦理学会、《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河南理工大学主办,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基地)承办的“河南省伦理学会2022年年会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举行。
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邹友峰,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河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王凌霄(委托河南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田训龙),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朱金瑞分别为大会致辞。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基地)主任石培哲主持会议。
在大会“主旨报告”和“主题发言”阶段,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校长孔国庆,《学习论坛》编辑部主任、编审薛瑞汉,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曹玉涛教授分别主持会议。共有22位来自中国伦理学会、河南省伦理学会、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社科联,以及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展学术研讨。
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
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围绕《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展开论述,他认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就必须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蒋笃运教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四重向度》展开论述,他认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思政课,更好地发挥其聚魂育人的功能。要建设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一体化教学体系,要构建新思想引领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学科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大思政课、融入家庭生活等。
河南省伦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东虓教授围绕《以党的二十大主题为指导,把握新征程思政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展开论述。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一举什么旗?是我们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二走什么路?是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道路;三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是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精神感召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要培养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时代新人。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任东景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提出要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及时融入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用小道理讲透大道理;挖掘问题链加道理链的认知线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
河南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田训龙围绕《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新时代意义》,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内在规定,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下的新使命的必然要求。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刚教授围绕《公共交往与公民道德》展开论述,他认为城市伦理学基本上是空白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必须要解决的,尤其在公共交往方面。他还将公共约束性规范分为三条:第一条是文明礼貌,第二条是互助友爱,第三条是遵纪守法。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义天教授围绕《公民道德的基础——公共理性与平凡生活》展开论述,他从公共理性和平凡生活两个方面,结合中国实际、中国百姓生活,阐述了新时代如何进行公民道德建设。
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增彦教授发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的重要论述探析》,主要论述了把选贤任能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是党的光荣优良传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扎实做好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
二、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
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围绕《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实质的三重维度》展开深入论述,从物质和意识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品质和政治品格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三层维度中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教授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展开论述,她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造就了不同的精神,而伟大建党精神是源头和根基,其他不同时期的精神是枝叶和支流。在厘清源流关系之上,还进一步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沃土,彰显了伟大精神谱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密码。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伦理学会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朱金瑞教授围绕《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几个着力点》展开论述,她认为要弘扬以为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是着力激发主动精神强自信,二是着力实践转化夯基础,三是着力示范引领强追求;四是着力中原扎根促发力。
河南省委党校康来云教授围绕《从建党精神到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源流》,深入探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建党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流关系、贯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脉络问题,并指出“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本”,“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力”,“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之“魂”。
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教授围绕《党的二十大主题的精神意蕴》从精神层面深入分析了建党精神在二十大主题中的作用,指出今天我们仍然要在建党精神的指引下来开辟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上,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精神,继续书写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围绕《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展开论述,他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奋斗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人有鲜明的奋斗精神传统,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展现在爱国奋斗、艰苦奋斗、创新奋斗、团结奋斗、永久奋斗等方面。
《学习论坛》编辑部主任、编审薛瑞汉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深入地阐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占峰教授围绕《吃亏奉献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弘扬》,指出吃亏奉献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表明吃亏奉献精神体现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精神实质,诠释了无私奉献,厚德自强的核心要义,发扬了守正创新,实干兴邦的传统基因,彰显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教授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几点思考》展开论述,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推进是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有系统地推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原的弘扬与实践研究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围绕《以精神之光照亮新时代河南出彩之路》展开论述,他认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河南体现为八大精神,包括大别山精神、二七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任长霞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每种精神在河南不断传承与发展,以精神之光照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之路。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王承哲教授围绕《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与文明传承》展开论述,他主要从文化的角度挖掘了红旗渠精神的文化渊源,分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红旗渠精神与万年黄河的根与魂;二是红旗渠精神与千年华夏文明的源与流;三是红旗渠精神与百年建党精神的基因与标识;四是红旗渠精神与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创造与创新。
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校长孔国庆教授围绕《南水北调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阐述了南水北调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体现。他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这种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历史的维度、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人与社会关系的维度、人与人关系的维度。
河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曹玉涛教授围绕《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深入阐释,他认为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人民情怀,昭示着我们要恪守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红旗渠精神是一面光辉旗帜,引领我们坚持党领导一切的原则;红旗渠精神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启迪我们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红旗渠精神是一种道德力量,引导我们弘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精神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启示我们要坚守理想信念。
河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小九教授围绕《延安精神同红旗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是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的源头和灵魂,伟大民族精神是蕴含于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中的深沉持久的力量,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根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永续传承。
(供稿: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