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点推荐】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第548期】涂圣伟: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农业强国之强,首先是与农业产出能力强以及供需适配性高联系在一起的,这本质上是以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的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匹配能力。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解决14亿多人吃饭问题。同时,如果只是农业产出能力强,而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升级化、多样化需求,这样的农业也不能称得上是强大的农业。

  除了产出能力强,农业强国的农业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也要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价值增值能力强,是世界农业强国的核心表现。衡量农业强不强,还要看对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强不强,农民能不能充分参与并分享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好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全球农业资源配置能力,锻造更具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从而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更加高效地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此外,不能长期存续的农业必然不是现代农业,农业强国的农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这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说,体现为资源环境可以承载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不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有机耦合,农业资源利用率较高;或者是能够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取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并保持可持续增长。

  原文链接: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梅宏:数据要素化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数据要素化迈出的关键、坚实一步,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意见》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基调,以“坚持共享共用、释放价值红利”“强化优质供给、促进合规流通”“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原则,明确了促进发展的鲜明主导向。

  如,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淡化了数据的“所有权”,更多强调“持有权、加工使用权、经营权”等,这对在当前缺乏共识情况下,搁置争议,构建有效高效的数据产权运行机制,明晰在数据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各参与方的合法权利,最大化数据价值的释放,提供了可行途径和方案。

  在流通交易方面,强调“在使用中流通、场内场外相结合”“有序发展跨境流通和交易”,探索“公共数据有偿使用政府指导定价”和“企业、个人数据市场自主定价”结合的价格机制。

  在收益分配方面,明确要“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和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渠道,完善数据要素收益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有利于在保障基本权益前提下,鼓励发挥各参与方积极性,并尽可能最大化各参与方收益。

  原文链接:数据要素化迈出关键一步

  

  郑有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具体来看,要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

  一是要推动产业集聚和人口聚集互促的产城融合发展,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二是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三是要解决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较低、新型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等问题,积极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四是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既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实现健康可持续。

  原文链接:郑有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迟福林:着力加大重点领域服务供给

  一是释放居民健康需求。有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老年人健康需求将达到数十万亿元。为适应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要加快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推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涵盖医疗卫生、营养保健、健身休闲等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是加大绿色消费供给。持续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积极推广有机农业发展,加大市场绿色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鼓励绿色住房消费,积极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速绿色出行,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一方面,鼓励消费业态创新,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重点发展无接触交易式服务。另一方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原文链接:迟福林:发挥服务型消费潜力

  

  曹蕗蕗:不断破除市域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边界”

  市域社会应不断破除市域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边界”和“藩篱”,搭建更多的“桥梁”和“通道”,织密织牢社会关系网络。

  第一,科学规划建设居民互动空间。充分利用和改造闲置或低效公共空间,建设修缮小广场、小花园、小凉亭和座椅等可供休憩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便于健身活动、儿童游乐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增加居民相互见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密切邻里关系,凝聚社区认同,逐步形成“邻里守望”的良好格局。

  第二,构建“大平台+小圈子”网络互动空间。一方面,在市域层面建立集信息查询、身份认证和包含社保、医疗、就业等便民服务功能的“大平台”,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不断完善,让群众切实感到网络平台务实好用、操作简单;另一方面,以小区、楼栋为单位建立微信群等网络空间“小圈子”,引导居民在网上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集体协商、决策和管理能力。网络空间“小圈子”人数不宜过多,避免因“搭便车”等行为影响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原文链接:积极创新市域社会空间治理路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