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丁元竹(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关注基层治理,把社会治理推向新阶段。
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呈现三个基本特征和趋势:在时间上,社会治理在实体社会基础上延伸到虚拟社会。在空间上,由过去人们关注传统社区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发展到关注生活品质提升、公共空间拓展,构建新型社会关系模式。在技术上,人们在社区生活中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延伸到社区外部的各种关系,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双重公共空间。双重公共空间,一是指现实的实体社会;二是指在实体社区中生活的人们,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内居民、社区内外各类组织、外界朋友发生链接,从而形成的虚拟社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社会和基层的内涵,从历史发展脉络、现实社会状况、科学技术进步等多个角度认识当代社会治理、基层社区发展,对推动新时期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和基层社区既具有既往发展延续下来的各种传统、历史内涵,又具有新发展阶段因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特点新趋势;既具有现实社区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又具有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新态势。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发展阶段社会和基层社区公共空间出现新特点。例如,街角小巷优化问题、居住小区的精细化管理、适配性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等。在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和社区出现了新趋势,在现实社会和社区基础上依靠和借助纵横交错的互联网,形成了虚拟共同体,产生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交往交流交融,通过网络获得服务和提供服务。此外,代际之间的社会治理、社区治理趋势,也成为新发展阶段社会和社区治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和基层变迁,要求人们进一步关注一系列公共事件在居民中产生的问题和影响,让人们在社会和社区治理中通过互联网、虚拟世界关注人们的共同诉求和人们在互联网上的公共生活,这种环境下的社会和基层治理要努力促进社会成员达成共识。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正在构成以个体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基层社会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好基层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二是处理好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维护社会秩序。这里,社会秩序既包括面对面的社会秩序,也包括在互联网中形成的社会秩序。
提升社会治理工作者的治理能力。一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通过自治德治法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度融合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要明晰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建设的底层逻辑,解决好基层人民的生活问题;处理好基层人民的社会关系问题。三是完善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实用功能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化水平以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这要求把美化老旧小区环境问题,内部功能建设问题,人际交往、居住环境等问题提上议事议程。四是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建立新媒体对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负面影响的对冲机制,把基层社会建设成为对冲互联网负面影响的主阵地。五是把基层与国家联系起来,把每一个居民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要解决好此问题,需加强基层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完善适应基层需要的数字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在政策顶层设计上把这项工作做好,通过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居民需求的对接,在实践中实现虚实结合,实现基层面对面交流、邻里关系和睦,互联网社群的健康发展。
总之,社会和基层社区的新特征对社会和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在双重公共空间里管理好社会、管理好社区、治理好社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