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辰颖(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城市商圈是中高端消费重要平台,它不仅是吸引国际游客的重要载体,也在促进城市消费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各国发展经验看,世界级消费城市都拥有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在城市现代化和人文特质两方面领跑全球。城市“后街”在积淀城市人文底蕴和培育特色商业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城市商圈发展中逐步成为扮演重要角色的独特区域,“后街经济”也成为打造标志性商圈的有力抓手。
发展“后街经济”可以为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提供新动能
“后街”的概念与“主街”相对,主要是指商业中心内部或周边的支马路,“后街经济”是利用支马路打造一批以特色品牌为引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商业街,协同主街构成兼具商业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的商圈发展模式。从空间形态看,后街多为非标准商业空间,空间形态呈“块状”;主街通常是标准化的商业区,空间形态呈“条状”。从承载功能看,后街是特色品牌和独立小店的创新创业地,个性化、多元化的商业形态为消费者提供圈层化消费模式;主街上往往有大型商业综合体,顶级奢侈品牌、快消品牌、连锁品牌等是其入驻主体,主要满足公众的普遍性需求。
发展“后街经济”可以为打造城市标志性商圈提供新动能。首先,可协力主街,提升商圈能级。连片发展是打造世界级商圈的不二选择。目前北京主要商圈缺乏商业空间纵深和厚度,升级改造的单个项目与街区规划、城市更新单元之间的衔接性不足。在减量发展背景下,需以“后街经济”为突破优化商圈发展格局,提升商圈规模和辐射范围。其次,可迎合消费导向,动态优化商圈业态配置。消费升级趋势下,传统商业街区发展多元化特色商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北京主要商圈的业态配置与消费需求仍存在一定程度错配,难以满足全客层的细分需求,且商圈主街与周边街区业态有明显断层,周边人口消费需求难以就近释放,需依托“后街经济”完善商圈功能配置,提升消费能级。最后,可兼容多重发展目标,促进商圈功能全面升级。城市核心商圈具有“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形象名片”功能。北京核心商圈空间资产权属复杂,各产权主体追求“效益至上”造成铺连铺、店连店的密集格局,商圈空间的共享效用不足,且整体风貌与城市文化融合不足,逐步丧失了作为城市商业文化开放性展示和体验空间的功能,需借助“后街经济”优化城市商业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区域价值。
国际大都市发展“后街经济”的典型模式
全球多个大都市的探索实践表明,“后街经济”多为“物理空间改造+新经济模式”的组合形态,同时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下形成了多种新型发展模式。
众创后街——新产业的聚集地。纽约第五大道主要围绕“社区”概念对“后街经济”进行规划,以“产业就近联动”的思路,聚集500余家科创企业及创新人群,通过嫁接商务与商业,形成了集众创空间、创意书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厅、健身房等为一体的完整创新工作生活生态圈,促进商圈区域商业服务业以年均4%左右增幅稳步递进。
潮牌后街——新品牌的孵化地。东京原宿表参道后街注重利用多样化商业空间培育壮大本土原创品牌,如,猫街汇集了众多由年轻“潮客”创立的个性化服装店和手工艺小店,这些小店大多以较低的租金成本将临街住宅改造而成,吸引大量时尚潮流年轻人聚集。与表参道的大众品牌、轻奢品牌、顶级奢侈品牌形成满足全客层时尚消费需求的梯度化品牌矩阵。
科技后街——新模式的试验地。伦敦牛津街向“后街经济”植入创新商业理念和前沿实践。如,以节能环保为主题将鸟街打造为沉浸式智能道路,通过步行发电感应地砖、清洁空气长椅等各项新潮技术提升商业街科技感和舒适度,并以配套App鼓励消费者以步行发电量记录换取周边商家折扣奖励,创新的零售模式聚集了极高人气,带动牛津街营业额大幅提高。
网红后街——新地标的打卡地。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化改造,发展具备“丰富的文化与空间消费”的“后街经济”。例如,蒙田大街在保留街区建筑历史风貌基础上融入现代商业,营造兼具本土风情和时尚风格的消费场景,不仅有雅典广场酒店、香榭丽舍剧院等经典建筑,还集聚了一批网红餐厅,通过店铺外立面美化及影视剧拍摄地、社交媒体的宣传效应,成为香榭丽舍大街商圈的街拍打卡胜地。
推动商圈“后街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加快推动商圈功能纵深布局,构建“后街经济”发展框架。首先,以“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做好战略规划。“后街经济”建设发展是综合度高、专业性强的系统工程。建议设立“后街经济”建设管理专班,在规划定位、具体实施等各个方面协商共识、整合资源,加强市级层面的统一规划引导;委托专业机构调研商圈周边支马路存量资源、公共环境、商业基础等相关条件,根据商圈发展需求、区域空间结构等集中连片规划一批特色商业后街,合理安排“后街经济”的空间布局、业态结构、发展规模,以弹性留白的方式对每条后街精细规划,明确其功能定位和责任主体。其次,探索“主街+后街”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制定《商业中心街区管理办法》,将后街纳入适用管理范围,强化主街与后街空间布局联动与业态资源统筹,为商圈整体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在管理资源支撑方面,通过打破商圈各功能分区内的街道边界及公共区域红线内外边界,促进行政区与功能区紧密结合,并由各区政府整合管理资源,推动跨越职能范围的市政市容环境一体化管理,实施全区域、全路段管理。
优化街区更新改造路径,因地制宜推动后街建设。首先,规划与策划结合,先行示范带动。培育和发展“后街经济”应在整体规划基础上,突出设计特色,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实施。借鉴纽约“开放条件评审”模式,允许商户向管理部门提交独立设计方案进行专业评审,对有利于街区公共利益,同时符合建筑结构、设计美观、功能性等要求的方案,可通过协商确定相关建设条件,并由商户向周边居民、商户进行公示。其次,以“微整形”重塑宜业宜居的空间形态。建议实施以人为本的空间重构来优化空间功能配置。借鉴波士顿经验,从改造冗余道路、补全街角、消除多岔路口等切入点划定外摆空间、绿地空间、休憩角落等多类公共空间。再次,挖掘街区在地文化,营造“一街一主题”特色场景。建议将后街景观风貌和商业主体与在地特色文化要素融合,提升街区形象辨识度。可结合后街主题定位,对沿街房屋及商铺进行建筑立面出新,设计店招店牌,加强符号、风格、色彩、品质的控制引导。
加强政策层面支持引导,培育后街特色品牌。首先,多渠道提供“后街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各区设立“后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运营主体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奖励、补贴等;成立后街品牌建设发展基金,吸引街区商户企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广泛参与。其次,搭建后街品牌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议支持运营主体围绕精品业态培育统一招商,为入驻商户企业提供各项服务;搭建商户企业交流合作板块,促进街区品牌联营,形成强黏性内容创新共同体。最后,以“制度+技术”支持特色业态培育。借鉴伦敦经验,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场景落地后街,鼓励商户企业运用新技术跨界跨业融合,探索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等新业态备案审查制,制定统一的审查细则;在安全和环境两个底线上,鼓励创新零售模式,简化夜间经济、露天市集等项目审批流程,对商户经营时间和范围、违规责任等制定发布管理指引并建立评估机制,在降低噪音烟尘、交通导流等方面给予技术和设施支持。
创新后街运营管理模式,提升街区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引入市场化机构统一运营管理。构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后街经济”推进机制,建议由各区政府牵引区属国企与城市更新运营商组建合资公司,一方面,通过资源置换、市场化租赁等形式整合街区物业分散产权,为整体改造提升创造先决条件;另一方面,由“后街经济”建设管理部门购买商业运营和物业管理服务,统管分类使用,使运营主体启动街区统一管理新模式。其次,探索多方参与的共治新模式。以党群联系社群构建共治共享格局,建议由街道牵头组建包括商户企业、驻地单位、居民等在内的联合党支部,成立实体化运行的党建服务站,完善党员志愿者队伍,以专项行动和常规行动的形式共同参与街区管理维护、文化宣传等工作;引导街区商户自治,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自治管理公约,防止恶性竞争、共建街区环境,以打分评优等方式加强正面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