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7月9日,国史进校园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开放大学共同主办,主题为“全面推动国史进校园,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做出新的贡献”。
出席会议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李正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范贤睿,学习出版社原社长董俊山等嘉宾和来自全国各地40余家院校和单位的代表,以及国史学会部分常务理事、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星星主持。
朱佳木在致词中指出,国史进校园,指的是国史研究与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与学校携手,响应党中央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号召,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调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师生进行有关新中国史宣传和教育的活动。开展国史进校园活动,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方向,从活动的任务、特点出发,把握和突出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应有的重点,体现“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面对不同对象,区别情况,分类施教,注重实效;要重点组织社会力量,采取各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发挥文艺、影视和数字技术、融媒体等各个方面的优势。要站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立德树人的高度,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推进国史进校园活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姜恩来以《以国史进校园为抓手,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为题作了报告。他指出,国史进校园系列项目和活动的开展,把党史、新中国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对于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他就国史进校园相关工作的推动提出几点想法:一是充分认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推动新中国史学习教育进校园;二是准确把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要与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结合;三是利用教育数字化拓宽工作路径,以数字化技术赋能大思政课堂,搭建学习平台,积聚教学资源,沉淀可用数据;四是发挥学会优势和资源形成工作合力,推出一批有价值、解难题的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可借鉴、能推广的高校思政工作案例,推动项目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达成活动目的和目标。
范贤睿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在数字化战略行动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进展和成效。他指出,国家开放大学坚持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建成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灵活教育的平台和对外合作的平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构建起了“专业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7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示范教学团队,14位教师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他表示,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承担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将国史教育、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乘势推动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顾晓英,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朱迪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韩昌梅,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俊良先后在会上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单位思政教育与国史教育开展的情况,以及“国史进校园”工作的设想和计划。
随后,张星星宣读了活动组织委员会《关于成立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专家委员会的决定》和专家委员名单。朱佳木、姜恩来分别为杨冬权和李殿仁颁发了特邀委员聘书,并举行了“国史教育基地”牌匾颁授仪式。
下午,与会的10余所院校代表,围绕国史教育与思政工作,以及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思路和计划问题,进行了交流。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董俊山对于项目的开展和长期发展提出5个思考:一是如何定性和定位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项目;二是如何与高校和社会组织建立互补分享的合作机制,如合作渠道、方式、载体、平台等;三是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如何创新数字资源建设,值得好好探讨;四是如何吸引动员学生参与进来,把大学生潜在的动能激发出来;五是如何持续有效地做好项目。活动最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立国作总结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