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出版座谈会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出版座谈会与学术研讨会”现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的新著。王东介绍了新著的写作过程和六大重点问题。一是试图以“一个精髓,两大创新”为总纲,纲举目张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二是提出马克思《资本论》与列宁晚年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源头,旨在根本突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三是从历史原点、发展历程、本质特征、世界意义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新之处;四是深刻解剖资本逻辑造成的全球“七大危机”,阐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必然性;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哲学理念进行深入挖掘,重新估价中国哲学思想的世界历史意义;六是对国际范围内“世界秩序论”“价值观大争论”等前沿问题进行了理论回应。
王东发言
吉林人民出版社总编吴文阁代表出版方发言。他指出,这本书作为建党百年的理论成果,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新之处,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前景,破除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思想深刻,语言平实,为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本书还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是一部可以改变现代化理论研究学术版图的著作。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指出,这本新著具有深广的学术视野、深邃的学理境界、深厚的哲学反思、深刻的理论阐释。该书追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头,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之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从多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王东著作的风格和特点:在深入研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当代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回应;着眼于古今中外的广阔视域,从哲学高度揭示现代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立足于深厚的哲学基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深刻的哲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指出,书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大历史特征,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有重大突破意义:一是千年蓄势,中国近现代化历史萌芽于宋代,至今已有千年之久,这改变了中国现代化源于西方现代化的判断;二是其发必速,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要求长期备受压抑,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必然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三是大器晚成,中国在三五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二三百年的道路,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最终要走出大器晚成的创新之路。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志民认为,这本厚重的著作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第一,对中国现代化的源头和历史研究富有新意;第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第三,驳斥了西方有关现代化的错误观点,也澄清了我国学界在现代化问题上的模糊观点;第四,从哲学高度充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认为,这本新著是在历史转折点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的创新性研究。这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二十八章,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主题,内容涵盖面广,包含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世界历史等多个学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相关重要论述的全面阐发和深刻阐释。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杨金海指出,这本书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学术创新之作,标志着中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理论研究达到了新的水平。该书在历史高度上,横贯中西、把握全球,把现代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整个中华文明发展五千年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在学术深度上,从历史哲学、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内涵、逻辑体系作了深入分析。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原主任庞元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部多维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论专著,这本书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七个方面的系统总结。其中,将“中国社会主义新型市场经济体制”和“党的领导、人民主体的现代新型民主政治”放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视域内研究,别具匠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冯颜利认为,这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理、学理、哲理,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深刻把握和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列创新聚焦于两个方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认为,这本书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立足于时代潮头,对重大时代问题作出了解答;致力于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头,真正坚持了用马克思主义来解答中国问题;囊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是大道至简的原创性的著作。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用“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对这本著作进行了高度概括。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相统一的实践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创新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二者发展的逻辑支点是科学的辩证逻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军认为,这本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两大主题,从世界历史的宏阔视野,对世界范围内三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层实质;从哲学精神高度,阐发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义利统一的价值观。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丰子义主持。他在会议总结环节概括了王东新著的三大特点:一是大视野,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视野开阔;二是大思路,不局限于小问题,而是回溯源头,聚焦当代,走向未来;三是大手笔,善于高度概括,善于归纳,具有大学者的风范。他指出,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新著都发表了深刻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大家也围绕新著涵盖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思想,必将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供稿: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