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举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与宣传阐释,进一步增强对“两个结合”的深刻理解,10月15日,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
会议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教授和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分别致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以下议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脉搏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包含两个维度:作为“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与作为“中国式”的文化内涵。西方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和商品经济所形塑的“现代性”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自的方式都表现出对这种“现代性”的批判,其相结合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对“现代性”的批判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教授认为,“两个结合”意味着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相结合。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问题而言,其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中华文化典籍之源《周易》蕴含着诸如发动改革的动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决定改革前途命运的关键、发动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改革的行动策略等丰富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辩证性超越。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明明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秉承辩证的态度,既没有因为其推动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而全盘肯定,也没有因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弊端而全盘否定。正是在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摒弃其糟粕,添加其所不具备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结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辩证性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基于马克思历史环境思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自然历史环境、人与社会关系这一社会历史环境、人与人这一文化历史环境,以及民族国家的内部与外部构成的世界历史环境,从而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是一场“术语革命”,蕴含着本质叙事逻辑。在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宬斐教授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集义聚合效应,涵盖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认识与经验累积,在概念、术语、内涵等方面进行体系化再造和革命性重构。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也指出,澄清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叙事逻辑,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道路背后的“主义之争”,而且有利于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以“五位一体”的自觉性为统领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走向自信自强境界,进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扬帆远航、行稳致远。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松博士从概念史的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向度——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了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多重生成发展逻辑。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聚焦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中的逻辑线索和历史分演两个维度,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后发性、成长性、独创性的现代化,从学习扬弃超越逻辑来讲可以把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探索划分成五个阶段。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陶林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三重逻辑,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伴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探索历程分为四个历史阶段;从实践逻辑看,“五个必由之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和基本规律。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福振教授基于党章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辟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教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对葡语国家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创新性价值。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为根基,探索中国与葡语国家文化交往经验,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通过澳门平台构建中西并举、和而不同的中葡文化传播路径,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增添新的文化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人类文明形态”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据、理论意蕴和理论意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指出,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理论意蕴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凸显了全新人类文明形态的政治性、独创性、人民性、进步性和正义性;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文明理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基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指出,要明晰辩证法与现代文明进程的本质关联,掌握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对文明进程的揭示,即阐明了人类文明何以形成世界历史性、当下主导性现代文明何以是“虚幻的普遍性”、人类文明的可能进程又如何。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辩证法思想的现实性把握与创新性发展,并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进展。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文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文明观。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一方面包含着对于这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包含着对于世界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在对待文明的本质属性、存在样态、价值取向、内容追求、传统继承、发展动力等方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立场观点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要强调二者的契合,更需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除了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价值导向方面对当代社会的实体性价值,还应当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在机制建构方面对当代社会的结构性价值。具体地说,它们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稳定并传承有序的价值结构参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看来,应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明确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尺度与效度。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也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探析民营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也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宝贵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世界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的,也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融合重铸的。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绪明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融合重铸的历史文化过程,也是社会主义道路定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为成就的历史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具体的、历史的,是立足于中国社会条件、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一玲教授从历史经验、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三方面入手,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二者既有内在本质的统一性,又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剑博士指出,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的一环,他认为让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使得更多人享有更高品质更加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至关重要。
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实践成果。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教授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契合、彼此融通,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更加彰显。正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才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展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扎根中国具体实际的必然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的结果。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教授聚焦“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指出应进一步凸显主体意识,运用传统历史文化的有益资源来打破西方现代化遇到的困局,同时又要以现代性眼光审思传统,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途径。在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教授看来,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另一方面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关于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在梳理党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而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是连续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这一重大命题,为今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继承传统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出新的传统,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两个结合”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提出,“第一个结合”关系到理论能否与时俱进,“第二个结合”关系到理论能否与群众已有的价值观达成共识、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被群众所掌握。不能脱离“两个结合”孤立、片面地讨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么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明蒙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与经验是什么。(供稿: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张天;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