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文(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早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即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国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
党的二十大确立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特征和鲜明特色都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彰显,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改革和开放之间的关系就体现出系统性特征,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对内开放”,开放在实践中也对应“对外改革”,改革和开放长期相互促进,体现出系统合力,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我们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协调互促。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实行高水平开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宝贵经验,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深层次改革注入新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本质要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日益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改革开放初期,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开放政策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国际视野,确立了一定阶段的经济赶超的具体目标,也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探索性实践基于更广泛的人类经济管理智慧结晶之上。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市场经济的丰富实践经验,在近代也有过被迫与世界大市场连通的历史,但以主动的方式制度性地汲取发达国家的市场建设与治理知识,改革开放是一次历史首创,主动开放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极大地更新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守旧和封闭性元素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中国人的思维。开放是一种最具冲击力的思维打开方式,让改革所需要的“思想解放”条件更容易达成。由此可见,开放从一开始就蕴含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属性。
开放也是一种桥梁,不仅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后得以更加接近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状态。当然,开放本身也绝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开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能否把开放导向对改革有利的途径,还要依赖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创造力。在新时代,我们强调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就是对开放提出了高质量要求。这必然会对改革的路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解决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新问题,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有信心打赢改革攻坚战。
深层次改革为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阶段做好了准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当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深层次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正以改革精神为引领,大力消除地方性市场分割,把大市场优势进一步由潜能转化为实力,凝聚国家整体性的市场力量。这必将极大改善众多中国企业在与国际市场巨头进行商贸活动时的被动处境,改变我们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弱势地位。改革的深化也指向营造更加优良的国内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对拥有先进技术的国际企业的吸引力。
我们应以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口,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成新时代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改革的深化是以解决发展不均衡为问题导向的,而更加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则使得开放布局的空间优化得以进行。我们要巩固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金融改革是国内深层次改革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推动金融回归本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金融强国,以坚实的经济价值优势基础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得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初具网络效应的同时,也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服务选择,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红利通过开放的人民币金融渠道惠及世界。
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创新、促进协调、保护生态、扩大共享,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经贸,从“来料加工”“两头在外”到“产品出口”,再到“中国制造”“世界工厂”;从“引进外资”到“海外投资”再到“海外建厂”,一步步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以助推高质量发展为目的的,能否推动发展质量的提升也成为检验对外开放水平高低的标准。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内生特点,以绿色为普遍形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根本目的。新发展理念的五大要素之间是互相贯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在开放中激发创新、促进协调、保护生态、扩大共享。
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最需要开放的环境,思想的火花需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中国人不缺乏智慧,但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曾一度被封闭僵化的制度环境所束缚,开放能够促进改革的一个重要机制正在于开放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为经济社会的变迁注入了思想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既需要埋头苦干,也需要时刻关注世界科技前沿动态,更加注重从世界范围内多渠道汇集优质智力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更充分的人才交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储备,开放的环境最有利于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加快我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进程。
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协调是可持续合作的前提,为开放共同体中的各方都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与世界友好国家深化团结合作,建立多边平台协调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在市场、资本、技术等领域促成高水平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共同打造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增长引擎,共同确保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可靠,共同以协调发展理念促成正确的全球再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通过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来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充分展现了协调的意义和力量。我们通过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内外双重协调,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经济对于世界发展的引擎作用。
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护生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特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国际统筹,要求全世界都应开放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危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意味着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速而引进破坏生态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还意味着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秩序重构。我们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双碳”目标,与对人类生存发展负责任的世界各国共同研发降碳减排技术,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在国际环保问题有泛政治化倾向的背景下,我们主动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绿色标准,也是以自身的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来积极应对外部风浪的“先手棋”。
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共享。共享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导向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了发展成果共享的范围和空间,使得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彼此互惠,在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和满足感,实现国内均衡和世界均衡的协调互促。我们积极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共享的大市场。我们提供全球共享的高水平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通过合作共赢机制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程度,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是为世界所共享的。
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大实践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才得以成功推进和拓展的。其中最大的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是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而“两个结合”内涵“对外开放”的元素,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让“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更大的实践力量。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以世界为镜鉴”则可深察本国实际,这正是高水平对外开放之于“第一个结合”的意义。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开眼看世界”的方式开启了客观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列主义的普照之光,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此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可以说,正是“开放”,让“第一个结合”的两个方面得以历史性地相遇,马克思主义为古老中华文明注入了现代性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则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化的方式成功在21世纪继续展现其科学光芒。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存在”本身的交互关系性,这一哲理反身性地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关系,而开放则是关系建立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开放导引开放性实践,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持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人类立场和世界眼光的,这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在高水平开放环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本身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在“文化开放交流”的观念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我们必须推进高水平开放,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做出更突出贡献。
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独立探索并创造现代化新图景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也是国家和民族自主性的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发展和平共处的现代化,而我们推进开放发展也必须以自身力量为基点,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长期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增强了我们在开放环境中稳妥应对风险挑战的主动性。改革开放是我们主动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要继承并发扬开放的自主性。
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是统一的。我们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力,强化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我们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们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我们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我们要深入研究并推动完善国际经贸规则,加大在市场准入、管理标准、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规则等重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统筹开放和安全。我们要了解国际事务,调查研究利益攸关国、贸易伙伴国、投资对象国的情况,维护好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利益。
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开放发展最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
如今的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对开放环境中的陷阱加以警惕。目前,我们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需要加快提升。
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加快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我们要在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切实增强全球经济议程设置能力,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现代化过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密不可分。我国4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实现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正在建设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体制性力量,以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既增强了我们的“四个自信”,也在全球面临发展困境的关键历史节点为人类带来了新的道路选择。我们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新阶段,进一步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并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活力,让世界领略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