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璐(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育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主体性理论所形成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地设计、运用和发挥好实践育人的作用,特别是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育人一体化建设,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聚焦目标要求、完善“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善用“大思政课”要求进一步构建大视野、大空间、大情怀的思政课新形态,在伟大的时代、鲜活的现实中引领学生明大道、育大德、立大志、成大才。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站在党长期执政和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是要优化选段衔接,进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为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让课程定位融入大变局,让教育理念紧跟大趋势,让教学内容紧贴大时代,才能精准供给,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丰富实践教学的多样性,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三是要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构建“三横三纵三融合”的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各学段思政课融通性不足的难题。“三横”即“横”向打造品牌活动、“横”向融通课程建设、“横”向开展资源整合;“三纵”是“纵”向贯穿学段衔接、“纵”向开展教研活动、“纵”向打通交流机制;“三融合”是指“融合”实践教学、聚焦价值塑造,“融合”地方资源、打造特色品牌,“融合”网络技术、探索数字化思政教育新模式,打造富有品牌效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
发挥协同效应、强化“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大思政课”建设重在促使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思政课工作格局的再拓展。由此,在“大思政课”视域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更要坚持系统观念,发挥育人合力。
一是要加强课程建设,组织大中小学段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实践研修等活动,积极挖掘、提炼、整合“大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文化元素,广泛整合各类育人资源,调动校内校外以及线上线下的育人主体,整合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网络平台中的育人要素,实现“课堂-校园-社会-虚拟”“四域融合”的育人大格局。
二是加强联动育人,有效发挥思政育人的多主体合力作用,构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道理、学理、学校、社会等各个子系统有效衔接、协同发力,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的思政育人场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广泛全面地了解社会现实,在价值观培养中实现“共舞共振”效应。
三是加强功能协同,在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方式上多维融合创新。要积极探索教学实践的手段与策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亲和力、吸引力,结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理论宣讲、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把思政课“搬”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等,让思政课“活”起来。
探索数字赋能、创新“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深入实施国家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数字化赋能思政教育,是更好地激活思政课思想魅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由此,在“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积极探索数字技术的赋能优势,运用音、视、画等融合的智慧教学方式,从平台资源、教学模式、育人主体这三个方面发力,构筑沉浸式的学习场域。
一是打造合理的虚拟实践教学空间。学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结合实际积极研发成本适宜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采用图文、音视频、VR/AR等多种形式,构建沉浸式的立体化教学场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掌握学情数据,做到精准施策,主动实现由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是发挥数字平台的实践教学辐射力。一方面,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库,围绕实践教学专题,分层分阶段构建精彩教案、课件、课程数据平台,有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尝试搭建“人人、处处、时时”可用可学的专题资源学习库,开设网络思政课堂,通过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课程,增强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索知识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学科虚实融合的重组创新。
三是提升育人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在纵向上以教育主管部门牵头,通过建立数字化专职管理部门和技术实施部门,加深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方法与技术的互联互通;在横向上以学校为牵引,推动学校与各类教育基地、实践基地、企业场馆等社会主体携手,创设线下专职教师课堂与线上社会专家参与的联动教学,在课堂、实践与网络的全方位结合中拓展实践教学活动的场域。
打造品牌效应、凸显“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结合各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扎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土壤,不仅可以让“大思政课”更“接地气”,更能让知识学习、理论认识、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互动融合。
一是坚持依托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共享共用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机制。成立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导学团队”,挖掘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的网络思政微课堂,围绕“共访红色旧址”“共看陇原巨变”“共话文化传承”“共筑民族团结”等主题,采用理论串讲、访谈对讲等创新方式,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
二是坚持特色凝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融入力度。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多维度增加实践教学的传统文化容量,将有血有肉的“身边事”与思想牵引相连接,让地方特色实践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呼应,用厚重的历史事实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讲深、讲透、讲活。
三是坚持全域统筹,形成区域内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合力。以“全域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引,协同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方力量,对区域内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整合,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平台,合力编制富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库”,合力开发具有品牌效应的实践教学“路线图”,合力建设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特色课程,打造具有区域聚合力、区域影响力、区域引领力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搭建起站位更高、视野更宽、目标更远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娟娟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系2022年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四有六要’: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核心职业能力培育的探索与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