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凯丽(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青年作为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开路先锋和事业闯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把握青年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从多重维度探索青年人才培养之路,实现青年人才的“高质量供给”。
强化创新思维引领,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提质驱动力
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化离不开创新驱动支撑。
一要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理念。青年人才的培养要从“人的发展”视角关注青年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育人育才而不是生产产品的角度对现有的青年工作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部署,积极探索和构建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道德素养培育为核心,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导,以人格塑造为重点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二要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方式。要坚持“多元结合”的方式,如坚持组织治理与服务导向相结合,政治动员与价值实现相结合,组织运动与行政吸纳相结合,线上引导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等方式,通过多元方式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使其在与国家社会良好互动中实现自我提升。
三要创新时代新人培养载体。青年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利用政府、党校、科研院所、新闻出版社、大众传媒、网络新型技术等多种载体,保障青年人才培养载体的多样化。尤其新时代青年是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数媒土著”,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第二场域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新时代要深刻把握网络空间的载体属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专门的青年发展网站,拓展青年发展交流信息平台,开发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软件。
加强培养制度建设,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力
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能够为青年人才培养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新时代,党和国家要继续加强青年培养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形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发展格局。
一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制度供给。一方面,要积极创设与青年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外在机制,主要是通过创设优良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以此来多维度地影响青年经济思维、政治认知、文化素养、社会观念和道德情操,促进青年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另一方面,探索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高效发展的内部机制。新时代要紧紧围绕“十四五”规划、《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目标要求,加强青年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培训机制、青年服务队伍机制等方面建设,完善我国青年人才的培养规划,并整合国家层面的青年人才培养的发展导向和各部门的青年培养政策,推进与青年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要加强和完善青年人才培养的法律保障。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既有青年培养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长期性,防止产生政策落实不到位,朝令夕改的现象。同时,针对现阶段青年发展的法律法规存在供给“空场化”“残缺化”的情况,在涉及青年教育、青年就业、青年福利、校园欺凌等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年专项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方式保障青年权益,为教育和引导青年成才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牵引力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在实践参与中不断淬炼广大青年的奋斗精神与责任担当。
一是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新发展阶段,党政机关要针对高校青年、农村青年、城市青年、军转青年等不同群体,积极发挥“搭梯子”“给舞台”的主导作用,通过资金、政策、制度等支持,充分挖掘社会就业、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社会工作、司法辅助等创业就业实习机会,并依托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等公共服务项目,给青年人才更多担当领衔国家战略任务的空间和机会,有效促进青年向上流动与发展。同时针对新时代青年缺乏艰苦奋斗经历的现实,要积极探索“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新机制新形式,一方面,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助学助残、生态保护、文化传播、科学普及等各类社会公益事务;另一方面,突出基层导向,鼓励青年“深入到农村、街道、工矿企业和扶贫攻坚第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活动,使其在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与人民互动的实践中,建构起当代青年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公共服务意识。
二是开拓青年实践活动场域。新时代拓展青年人才培养的实践场域,要坚持青年人才培养对外开放政策和“走出去”的原则,依托青联、学联组织和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等组织,通过拓展海外项目、政府输送、国际组织机构合作等方式,选派中国青年精英、青年骨干、青年领袖参与气候变化、环境治理、志愿服务等全球治理事务,使广大青年在国际交往交流的实践中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塑造起当代中国青年的世界情怀和国际责任感。
满足青年发展需要,为青年人才培养提供发展原动力
利益与需要的满足是激发青年实现个体素质优化和角色转换的原动力。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青年作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只有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发展需要和独特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才能激发其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以满足青年人才美好需要为引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要聚焦最广大工农青年和普通青年群体美好生活诉求,全方位解决好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矛盾,在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公共事务安排等方面优先向青年倾斜,着力解决青年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满足青年多样化利益诉求。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党和政府要科学掌握青年发展需求与期待,以“精准施策”的方式为青年优质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
二要健全多种激励驱动的激励机制。新时代加强青年人才培养,要加强对青年的正向引导和精神激励,激活其内在动能。青年人才培养要建立内外并举、物质和精神并施、正向和负向激励统筹、多种激励方式灵活运用的激励策略,教育、激励和引导青年,例如建立评优评先表彰机制、建立典型导向机制,健全育人关怀帮扶机制、责任导入机制等,有效运用肯定性激励、榜样性激励、角色性激励、自我激励等各种激励手段,唤醒青年生命个体的内在自觉性,激发青年立足本职,主动投身国家建设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