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元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陈劲(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在新时代谋划和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就要以科学思维方法认识领会“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
从战略思维看科技现代化的总体部署
战略思维是一种从宏观总体、长远发展和根本基础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全局性和长远性谋划中的具体运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其“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具备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全面现代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特征对科技事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和部署。《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世界科技强国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科技创新从面向经济建设到全面支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和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历史思维看科技现代化与大国兴衰
历史思维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可以为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现代化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一个国家通过科技现代化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国家安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看,科技发展推动产业变迁,科技革命伴随强国更迭,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在不同阶段改变和塑造了世界格局。从历史逻辑看,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科技领域。一个国家如果无法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所取代,从而导致其衰落。只有全面增强科技竞争,在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
从辩证思维看科技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创新是把双刃剑,既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也会出现非预期的结果。进入21世纪以来,重大科技创新更多来自于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融合,科技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日益提高。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变革性技术可能或者已经带来诸多社会、伦理和政治挑战。从辩证思维看科技现代化,我们需要在追求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同时,认真考虑它们的潜在风险和负面影响,平衡科技发展和社会福祉之间的关系,确保科学技术的应用符合伦理和道德原则。在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真善美的价值理念,确保科技的发展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科技的道德性和人文性,避免科技被用于不正当的目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人性化设计和服务,将真善美的理念融入科技产品和服务中,为人类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服务。
从系统思维看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党的二十大在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任务同时,还提出要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等强国目标和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数字中国、法治中国、健康中国等方面的总体要求。这一系列的强国目标是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举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任务分解。其中,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是现代化强国总体目标和系列强国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技术作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应全面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需要。科技现代化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平发展的战略抉择、先进文化的重要方向、生态文明的基本方略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切实发挥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时代要求,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紧迫需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是现代化强国对科技创新的核心需求。应围绕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大纵深、跨学科、全链条的体系化创新格局。
从创新思维看科技现代化与生产变革
创新思维在功能层面以出新为目的,产生前所未有的认识成果;在结构层面以超越为目的,突破原有的思维结构;在机制层面以统一为目的,实现逻辑与非逻辑的超逻辑组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加速融合,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技术正在推动制造和能源变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是重大理论创新。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在技术媒介上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设备,在生产要素上更注重数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生产方式上更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在生产效率上更加精确快速高效,在产业结构上更加注重跨行业的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能力的关键条件。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如何为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化应用提供场景?如何将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发展能级?这些都需要运用创新思维,破除惯性、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以遵循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规律为前提,以自立自强的科技能力作为资源基础,以高层次改革开放格局为依托,通过创新漏斗的筛选和推广过程,考虑市场环境的技术扩散,以及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开放创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探索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从法治思维看科技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法治思维是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科技治理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明确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面向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应加快建立引领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总体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及时总结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另一方面要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目标健全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形成和应用全过程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比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标准研制和技术标准国际化,完善金融支持创新的法律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需求侧制度,加强人工智能、生物安全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导向,既要重视新兴领域的技术属性,也要重视其社会属性。加强新兴技术对现有社会治理体系影响的研究,既要审慎包容监管,也要防止陷入科技伦理陷阱。
从底线思维看科技现代化与安全发展
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基准、作最坏打算力争最好结果的思维技巧和方法论原则。从底线思维角度看科技现代化,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家安全、人类价值、社会道德、隐私保护、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关键因素。只有在这些底线的约束下,科技现代化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科技向善是更高层次的追求,那么,“国家安全”和“科技不作恶”是必须守住的底线。科技现代化对于加强提高国家防御和战斗能力、增强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以及保障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科技支撑国家安全的体系化能力要聚焦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能够造福人类,但同时也孕育着令人生畏的巨大风险,这就需要树立底线思维,以负责任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