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有21座超大特大城市。这些城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镇,应该在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率先探索形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经验,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注重源头,聚焦创新,建立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科技创新催生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新产业、最新模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动能。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所在,也是“牛鼻子”。超大特大城市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竞争局势,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始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政策等,对全市科技创新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不断优化城市创新生态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城市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源头活水。
注重应用,聚焦升级,建立引领示范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最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促进最新科技与具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引领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超大特大城市要紧跟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最新潮流和趋势,开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攻关及深度应用,着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制造”、开辟“新赛道”,创造“新未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同时,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坚决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注重治理,聚焦组合,构筑超大特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充分表明,旨在整合协同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实现各类生产要素高效优化配置,构筑最优营商环境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超大特大城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城市治理的功效,推动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有机融合,实施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共建共治,确保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团队不缺资源,以最优最高效的要素组合配置,培育激发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注重密度,聚焦更新,形成人城产融合的城市更新体系
对处于城市化后半程的中国而言,高度关注经济密度、创新浓度,高度关注人的生活品质需求,全方位实施超大特大文化艺术导向的城市更新运动,让城市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宜居宜业,激发城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亲和力,让城市始终保持全球性消费活力中心,始终保持强劲的经济发展活力,也是新时代促进超大特大城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选择。超大特大城市应统筹部署,扎实做好城市更新这篇大文章,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居民之间的关系,全面重塑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品质生活空间、高密度经济空间、高颜值社会公共空间,激发城市全域空间的魅力、活力、包容力和吸引力。
注重开放,聚焦规则,构筑城市全球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超大特大城市顺应全球化客观趋势、对接世界经济规则、重塑世界先进制度体系,进而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高举高水平开放大旗,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扩大开放、高水平市场准入体系建设等领域,加大规则标准等开放力度,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制度型开放的示范窗口,成为成功将改革力、开放力有效转换为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引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