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鸿武(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东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人才培养与智库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当地时间3月8日,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在坦桑尼亚成功举行。中非百位智库学者在前期充分酝酿,广泛征集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中非智库关于深化全球发展合作的共识》,呼吁国际社会本着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开放共赢、共同繁荣原则,深化发展合作,增进知识共享、思想共通和文化共兴。
“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饭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在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大国间竞争和国际博弈问题发表了上述言论,其抛出的“菜单论”饱含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色彩和对“弱肉强食”全球发展秩序的认知。
“独立自主、互尊互鉴、以民为本、共享发展红利”,这是这次本届中非智库论坛上发布的“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八大倡议中的关键词,这是以中非智库专家学者为代表发出的全球南方团结之声、自主之声、创新之声。中非合作发展自始至终都是手拉手、心连心,“发展共进、利益共融、产业共促、生态共建、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开放共赢”既是当下中非合作真实生动的写照,更是中非合作未来可期的展望。
我们不是餐桌上的“食物”,而要为全世界的餐桌生产“食物”。中非合作应该作为一个更大的“餐桌”存在,我们要让这个“餐桌”变得更大,摆放更多的我们生产的“食物”,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中非合作的“美味佳肴”,这就是中非合作的理念。反观之,“菜单论”的“看人下菜、选边站队”可以休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风云波谲云诡。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东西对立、南北对峙的新闻不绝于耳。不管世界风向如何,“真实亲诚”的中非关系源远流长,“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命运与共,“肝胆相照”的中非人民风雨同舟。
“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的核心主张是,鼓励各国探索独立自主、互尊互鉴、以民为本的发展道路,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提高社会生产力,激活市场效能。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地缘政治格局动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的形势下,“共识”应约而生,充分体现了中非智库学者对于未来发展的期盼和对深化《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的奔走呼号,为动荡起伏、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的确定性、稳定性。
美国政府宣布的“新华盛顿共识”充满了冷战思维,搞“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的把戏。“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则是共享发展繁荣、共担全球责任、公平市场竞争、规范金融秩序最响亮的宣言,是中非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共识文本的发布,体现了中非智库学者最大的全球发展共识,表明了中非人民道与理、利与义的统一,双方坚定支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必将有力促进和引领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也将有力推动落实《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
要为全世界的餐桌生产“食物”,是我们的承诺,更是我们的行动,和合共生、知行合一,推动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世界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