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丰子义(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深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首先涉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理解与把握。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一说到现代文明,它始终是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从其相互关系来看,一方面,现代化是伴随现代文明发展起来的,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现代化各个方面及其发展,都内含着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具体展现。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是现代化发展的产物,现代文明之所以能够出现与发展,就是由现代化引发和推动的。现代文明所确立的各种观念、文化,并不是纯粹理性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由现代化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现代文明与现代化就是这样相互交织、融为一体,在互动中发展的。今天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样不能离开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遵循的逻辑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同“中国式现代化”一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既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就是近些年经常讲的现代性,如在具体社会层面的发展上,经济方面走向工业化、市场化,政治方面走向民主化、参与化,社会方面走向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走向理性化、大众化,等等,这些体现的就是现代文明。但不同的现代化有不同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区别是多方面的,最为根本的区别,就是两种文明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现代文明遵循的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遵循的是人的逻辑,以人民为中心。从历史上看,西方现代文明确实是按照资本逻辑发展起来的,没有资本的出现,就没有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没有资本的发展,就没有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扩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发展,所要追求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的是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和本质特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遵循的逻辑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一是鲜明的价值指向。一种文明的核心,就在于蕴含其中的价值观。无论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还是价值标准、价值选择,都既是文明的具体体现,又在深层上支配和统摄着文明的发展。独特的价值观决定着独特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所显示的文明,其鲜明的价值指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近年来,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等,都是这种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这些理念围绕的一个核心、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理念同时付诸实践,在发展的各方面都体现了这样的价值立场,因而其文明是凸显人的价值的文明。
二是独特的发展道路。西方现代文明由资本逻辑所决定,所走的必然是体现资本意志的文明道路,文明的发展是按照资本逻辑推进的。中华文明则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按照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要求来展开的。就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来看,涉及的是多方面的,既有人的能力、素质的发展,又有人的劳动活动、社会关系的发展,还有人的个性的发展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适应人的各方面发展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具体的体现,其文明的全面性就反映了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就人的发展的推进要求来看,也是有其逻辑顺序的。首先是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其次是在此基础上不断满足其他需要。正是循着这样的逻辑,中国的现代文明推进形成了独特的顺序,这就是在重点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之后,依次推进其他各个领域的文明。总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之路就是按照人的发展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要求形成的。由于它是以社会主义作为制度保证的,因而我们的文明发展之路又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坚实的依托力量。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主体性。西方现代文明的主体性实质上是资本的主体性,个人主义是适应资本的需要发展起来的。与之相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高扬的是人民的主体性,人民性是其显著特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的强大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能够创立并产生世界性影响,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实践上的每一个文明成果的产生和创造,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不仅如此,对于现代化和文明成果的衡量和检验,我们党也始终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这正是能够使现代化和文明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四是深刻的人类关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文明一方面发展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又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文明何去何从?中国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响亮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为主体,以合作共赢为价值旨归,为人类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首先是突出了共同利益观,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利益整体和利益链条,把全球的利益看作每个国家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全球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其次是突出了共同价值观,明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了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强烈追求,其价值导向就在于既要造福自身,又要造福世界。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且在变为切实的行动,像“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建设,就是具体的践行。
对于“第二个结合”,应予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新的文化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重要的是推进“第二个结合”。对于“第二个结合”,应予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早在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里讲的“民族形式”就包括民族的文化形式。1943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又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又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和新飞跃。
理解“第二个结合”,必须明确提出的特定语境,明确提出的重大意义。它是针对今天发展的现实提出来的,并将其凸显出来的,因而有其特定的内涵与所指。从实际情况来看,第一个结合主要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上;第二个结合侧重于理论自身,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第一个结合突出的是应用,第二个结合突出的是理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讲,第一个结合侧重于“用”,第二个结合侧重于“体”。
实现“第二个结合”,必须处理好“契合”与“结合”的关系。“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只有彼此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由彼此契合到有机结合再到互相成就,必须经过一个中介环节,这就是“双创”,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双创”,可以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用思想解放来看待“第二个结合”,意义重大。思想解放意味着理论创新要敢于突破思想禁锢,什么样的禁锢?从现实状况来看,最主要的禁锢是“西方中心论”。过去一提现代化和现代性,往往都离不开西方话语。这些话语虽然比较盛行,但又解释不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变革和伟大实践,因而需要突破,也必须突破。要实现这样的突破,必须确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为此,应当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决抵制文化虚无主义,抵制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