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刘梦甜)2024年4月20日,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五周年”暨“百年大变局与国际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大变局下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问题研究开展了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大会由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魏长民在开幕式上致辞。
任友群提到,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对策性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努力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诘问。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面临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处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进行“百年大变局与国际问题研究”,对于回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播放了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五周年的纪念视频,展示了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和突出成果,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开幕式最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姜锋在大会上进行主旨报告。姜峰表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肩负着国家使命,高校的学科组织应当配合国家的全局性战略需求,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传播。基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特性,他认为, “无历史则不厚,无地理则不实,无哲学则不深”,区域国别学应当与外语、历史、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结合发展,完善学科建设结构并提高人才素养与能力。
开幕式之后,大会进入专家学者发言环节。大会发言环节设有两个议程,第一议程的主题为“大变局下的区域国别学”,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翟崑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教授罗林回顾了区域国别学学科的起步与成长,并提出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当务之急是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在内的学科生态建设。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授刘鸿武以非洲研究为例,指出区域国别学应做到“顶天立地”和“两头落地”,助力国家处理好对外关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研究员倪峰指出,当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研究队伍问题,并对如何建设规模相当、结构完善的研究队伍发表了真知灼见。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吴坚从东南亚研究切入,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科研规范性发表了观点。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黄仁伟指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区域国别学能够为“一带一路”提供智识支持,“一带一路”也为区域国别学带来了学科发展机遇。
大会发言环节第二议程的主题为“大变局下的世界与中国”,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教授吴心伯主持。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外交学院原院长秦亚青提出当前全球治理正处于关键时刻,全球治理共识面临权利博弈与大国政治回潮的趋势,包容性多边主义面临排他性多边运作的挑战,利他性合作面临国际合作困境。然而,人类社会对全球治理的内在需求、全球议题上国际组织的作用和中国对大国合作的呼吁也为全球治理创造了新的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授周弘聚焦欧洲政治,引用德国国际关系学界“时代转折”的说法,指出当前物质发展与思想创新之间的张力广泛存在于国际局势和国家局势的变化中,这一趋势能够为中国应对时代挑战提供参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季志业围绕“动荡与变革中的中国”,结合当前国际事务热点,提出当前学界应当认识并重视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作出贡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可金聚焦大国外交与国际政治,指出在内政与外交的互构作用下,各个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不同的政治生态与选择路径,大国应当寻求调适与协调之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开盛提出,当前学界应当基于国际政治现实,从大方向、大逻辑、大趋势上厘清国际形势中的“变与不变”,服务中国的外交实践。
本次研讨会共开设“深化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建设”“第四届比较主义圆桌论坛”“大变局下的国际战略与理论研究”三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设四个议程,对百年大变局下的国际问题研究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