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少群(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中心主任);崔宇(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科技战略咨询研究中心高级评审顾问,广东财经大学中国数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配置和效率,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环节,是优化科研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和强化科研组织模式的过程。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大国间科技竞争从单一的技术领域竞争走向全方位的科技体系对抗。在世界政治、科技和经济格局加速变革的背景下,要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必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效、协同、开放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凝聚人才吸引力,形成新质生产“合力”。
提升决策科学性,推动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
当前,前沿技术间的交叉融合特性愈发显著,新知识、新技术及其新应用呈现指数级增长。在此形势下,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及决策过程愈发复杂,决策部门不仅需要精准洞察国内产业发展趋势,还需全面考量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的多维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常态化决策咨询机制已成为国际共识,发达国家完善的科技咨询制度为科技创新政策的科学性、目标性、适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为阶段性制定和修改具体实施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促进了产业发展,辐射并带动多个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因此,加快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化的建设,既是确保科技决策科学性和战略方向一致性的有效举措,也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实践路径。
在建设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应当采取加强政府部门间横向协同和各创新主体间纵向协同的“双重协同”策略。一是可以考虑在科技领域推行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组建科技创新政策办公室,实体性重塑组织架构,跨界整合创新部门职能,牵头多部门共同制定完整科学预算。二是联合各部门主要领导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充当协调跨部门科技计划和各产业部门科研需求的“虚拟机构”,加强财政科技计划统筹协调,聚集解决科技资源“碎片化”问题,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强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的纵向协同,成立由科技、产业、投资、法律等领域专家组成的科技顾问委员会,强化借助“外脑”力量,承担对接各部门及产业需求、提供科技战略咨询、参与项目遴选的职能,为企业家、专家、风险投资家与政府间建立起定期性、常态化的咨询机制。
强化政策引导性,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科技创新政策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助力,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可以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起到引导、支撑、促进和协调作用。因此,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需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势、前瞻规划,全面覆盖科技创新战略与规划、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创新发展、区域创新布局、创新环境优化、开放创新生态等多个维度,为科技创新对接产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
结合国内外现状来看,打造“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政府实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必要手段。一是统筹兼顾,全面布局创新链。按照“发现、发明、产业、人才、生态”的全链条设立计划类别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现科研活动从发现科学问题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覆盖,确保一体化组织实施。二是整合优化,避免资源重复浪费。以“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基础,对定位不清、重复交叉、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解决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三是聚焦重点,突出关键领域的科研计划。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技术攻关项目,形成领域类专项计划,以专门引领面向产业发展的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和集成式基础研究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有中生新”,推动未来产业“无中生有”。
强化科研组织性,有组织推动科技成果赋能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体现了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有组织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模式,能够强化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能力,催生更多“从0到1到N”的突破,通过“新”的催化,提升“质”的层次,再以“质”的深化,推动“新”的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铸就发展新优势和新引擎。
在科技封锁和技术脱钩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前瞻性布局前沿技术,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从“试验线”到“生产线”的跨越,是实现新质生产力增长的关键动力,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经之路。
有组织推动科技成果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兼顾“自由探索”和“应用导向”,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战略统筹。一是加强高质量供给,为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开展“无人区创新”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支撑,通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源头”。二是打造专业化平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桥梁”。优先针对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技术服务、融资支持于一体的规模化、专业化、资本化新型研发机构,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全周期服务。三是促进产学研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场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瓶颈和特殊技术难题“发榜”,由政府“立题”,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创新联合体。同时,建立联合式、订单式技术研发新模式,鼓励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联合“命题式”攻关。
【本文系深圳市科创委软科学项目(RKX202310170930560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