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彦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部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科员)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对话提供了科学指南,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新征程,外语院校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上责无旁贷,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国际合作等方面重点发力,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责任担当。
外语院校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人才培养者
深刻认识文明交流互鉴人才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急需,展示的关键在于行动,行动的关键在于人才。外语院校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找准外语院校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定位,努力培养国家所需的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应用型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人才,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不断深化外语人才的内涵发展。提高外语人才育人水平是外语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也是持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贡献的时代现实需求。要注重提升外语人才的综合能力,包括跨文化沟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阐释、媒介技术运用与更新等能力,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形成易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一般性、普遍性表述,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文化的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化人才。
持续优化外语人才的培养体系。着眼于“培养什么人”的时代之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涵养外语人才的家国情怀,以教育开放拓展外语人才的全球视野,以科教协同提升外语人才的专业本领,聚焦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需要,通过重塑学科专业生态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素质。
外语院校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话语建构者
逐步破除西方话语霸权。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与理解长期存在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中国话语表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体系的藩篱,被西方霸权有意渲染为古老落后的“东方主义”,“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外语院校必须充分认清国际局势,摆脱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叙事的桎梏,着力传播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加快构建新时代对外话语体系。提高文明交流互鉴水平,需要用正确立场和准确语言有效传递中国话语。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凝聚了民族智慧,历久弥新,在岁月考验中不断丰富发展,对解决人类社会难题和现代性危机具有重要作用。外语院校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四个自信”,明确叙事立场,在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凝练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外语院校身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必须站稳中国立场,同时树立世界眼光,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塑造自信、独立、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外语院校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传播者
切实增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外语院校拥有丰富的外语人才资源和跨文化学科体系,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且独特的作用,理应主动肩负起思想传播者的重任。外语院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认识国际传播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不断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积极探索国际传播的实践途径。外语院校应当主动对外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矢志做好文化对外传播,结合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聚焦国际传播重点亮点,建构文明符号体系、制定文明叙事策略、打造文明互鉴效果评估体系,与主流媒体通力合作,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联动外籍师生扩大知华友华“朋友圈”,以国际受众爱听、爱看、有共鸣的方式,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为国家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语院校要做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搭建者
主动推进外语院校与属地联动合作。外语院校应当依托自身职能和资源,发挥多语种特色优势,与当地政府部门加强沟通联动,深化共建共享,积极参与翻译服务、国际志愿服务、教育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不断加强外语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外语院校处于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沿,拥有良好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应当打造一流的文明交流互鉴智库,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深层次精准对接文化交流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理念。同时,外语院校在国际合作交流中也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着力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在尊重“不同”的前提下,寻求“共同”,谋求“大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正是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以自信雍容之姿与域外民族开展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曲曲美妙的中外协奏曲。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当我们又一次站在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新时代外语院校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大批外语人才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促进世界各国心与心的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研究”(23AZD053)和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GZGJ1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