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萍(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英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忠(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等城市工作理念。我们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要求,在新时代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坚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营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成就感。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安居乐业之城,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城市所追求的理想,城市的价值在于创造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居住品质是生活品质的核心内容。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住房的期待也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住有乐居”转变。城市建设要全面提升新建住宅品质,努力满足人民对绿色、健康、智慧的美好住宅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聚焦重点群体,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要坚持探索创新,精准搭建平台,用足用好各项就业帮扶政策,按月推进“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服务月”等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大力开展“云招聘”和“带岗直播”活动,全力为企业和人才搭建“鹊桥”,做到专场招聘“不打烊”、技能培训“不停歇”、就业指导“不断档”。积极营造高端人才集聚、产业人才荟萃、青年人才向往的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平安之城,提高人民的安全感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和底线,一头连接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一头连着高质量发展。没有基本的安全支撑,城市的公共生活就不可能按照正常运转,城市的内在价值也无法生动显现出来。现代化城市建设要努力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持续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立抵御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次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城市的安全韧性。建设安全之城,需要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要积极营造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强化责任落实,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安全城市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推动安全城市建设重心下移、力量下倾、资源下沉,建立健全基层安全城市建设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基层群众共建共治共享;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作用,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城市各个领域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优化提升城市安全的规划建设标准,健全城市防灾设施体系和各类城市避难系统,提高城市抗击各类灾害的能力,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智慧之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建设智慧之城不仅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的关键支撑。因此,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主动拥抱数字浪潮,聚合数字力量,加快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通过“城市大脑”底座,打造虚实共济的数字孪生城市环境,推动形成“端—网—中心—平台”全覆盖,跨部门业务协同的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
要聚焦顶层设计,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以新技术和新模式为引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推进。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强化品质管理,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把城市管理精细到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细节,进行全行业覆盖、全时空监控、全流程控制的高效能管理;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宗旨,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做精做实数字政府等方面聚焦发力,实现政策在线兑付、在线许可、诉求直达、互动交流等服务全覆盖,推动城市服务进入精准和高效时代,让数字红利惠及每一个人。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进城市更新,提高人民的成就感
城市的生命在于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就是提高城市的国际化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人民的成就感。城市发展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城市中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每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和韵味,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城市更新要坚持总规先行,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因此,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质量效益,让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以提升承载能力为取向,摸清城市资源底数和产业布局现状,精心绘制城市生产力地图;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美好生活社区,提高人民的归属感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不仅具有居住功能,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美好生活社区应该充满烟火气、生活味、人的情感,使其成为推动邻里交往的人文社区、落实生态文明的绿色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完善社会治理的和谐社区、推动万物互联的智能社区。增加人们对社区的归属感。
建设美好生活社区要坚持党建引领。要以小区党支部、党员骨干、微网格员、志愿者为基础,孵化培育社会枢纽组织常驻小区,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多元力量。努力实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大多数矛盾不上交即可得到解决的治理新格局。建设美好生活社区要坚持数字化方向。适当布局智慧药柜、智能充电桩、智能安保机器人、智能快件箱(信包箱)等便民服务设施,推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围绕居民“交往、健康、生活、物业”等领域,推动无人配送、无接触服务等社区商业新模式发展。要不断完善社区物联感知体系,统筹推进智慧社区、智慧镇街建设,推动智能辅具、健康监测等智能化终端产品在社区、楼宇中应用,打造无感管理、有感服务的智慧应用场景。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理论基础研究”(TJESDZX22-07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