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深圳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课题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召开。
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展开与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拓展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多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由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守奎教授主持,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圳大学研究基地主任、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启波进行了简短致辞。
会议持续一天半,共分五个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与理论表达
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天俊教授基于《资本论》序言阐述了“马克思论德国现代化”问题。他指出,马克思把英国作为现代社会历史进程普遍规律的经验典型,并对比性地检讨了德国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马克思强调了英国对于德国的示范意义,建议德国向英国学习,效法其现代社会统计和工厂法,马克思还提醒德国,不要遮蔽普遍性的问题和普遍的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丹研究员从唯物史观视角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问题。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既展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又展现为中华文明更化新生的过程,不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发展,是“走自己的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西南大学胡刘教授论述了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西方社会比较研究及其理论贡献。他认为马克思围绕“资本批判”这一核心主题,实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深化与拓展。因此,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探索不仅是“艺术的整体”,而且用“问题中心论”超越了“地域中心论”。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全新历史哲学形态的“新”之所在。
北京大学宋朝龙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公有制主导的市场经济道路,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探索过程的结晶。在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推动全球化继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融合和创新的引擎。
中国人民大学黄志军教授考察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对现代化的探索与反思。他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在促使现代化的手段和目的归位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展开现代化探索方面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
深圳大学张以明教授以现代性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之间的矛盾视角,探讨了现代性基本矛盾和全球时代的境遇问题。他认为从现代性的内在规定来看,理论主体性原则是现代性的先验原则,现代性批判的关键是揭示权力对国家的僭越机制。现代性运行机制的无限进展要求我们在全球时代应具备历史思维和批判视野。《深圳大学学报》执行主编董世峰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逻辑及其生育转向议题进行生动诠释。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小说副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他认为从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至今,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解放与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贯穿中国共产党这百年历史的一个鲜明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展开与现实问题
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围绕“正义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出场的原因”“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要建构的正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思考正义问题的理论目标”三个方面论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武汉大学赵士发教授论述了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及其重要意义。他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既承接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和重要思想,同时开拓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遵循,对于新时代全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洪源研究员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问题。他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对于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复旦大学祁涛教授围绕“去增长的经济”理论考察了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去增长”理论正确地提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特征,但该理论未能辩证地处理人类的有限性与自我超越性之间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从理论到现实的展开,依然需要借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发展,由此持续创造着非资本主义模式的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始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回应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危机,为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提供世界性的方案。
深圳大学的田启波教授就绿色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理论逻辑进行了阐释。他认为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时代限制,马克思并没有充分关注生产力的生态向度。在宽泛的意义上,所谓绿色生产力可以等同于新质生产力,它是在反思批判现代性生产力理论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创新性范畴,强调把资本批判和生态批判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实现了对现代性生产力理论的扬弃。
武汉理工大学的李燕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探讨了数字传播的变革与创新问题。他认为,“媒介融合”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实质是生产力(科技)和生产关系的全面创新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信息科技革命中的全新发展。
深圳大学傅鹤鸣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学高玉林教授重点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圳的实践样式。他们一致认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深圳以自己的精彩演绎为“中国式”注入了丰富的实践题材。“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实践”最鲜明的实践品格就是深圳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科学、辩证地处理好了有为政府的“为” 与“不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破译“深圳奇迹”最朴素的密码和最基本的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华南师范大学涂良川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其文明形态的创新不仅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而且从根本上变革着当代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观。中山大学户晓坤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述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统一的唯物史观立场。吉林大学田冠浩教授认为,高清海“类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理论自觉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鲜活的现代文明意识。华中师范大学戴圣鹏教授论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之创造进程与历史意义。深圳大学张守奎教授从文明的规范性内涵出发,阐释了人的现代化本质规定。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拓展与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潘斌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分析了平台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指出了平台资本主义扩张为平台帝国主义,利用全球价值链进行“超级剥削”与剥夺性的资本积累,并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殖民的现状。中山大学林钊认为,马克思克服了历史哲学囿于历史目的论而无法现实地解释历史运动根源的局限,使实践哲学转变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并成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
西北大学刘宇基于《论犹太人问题》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作了实践哲学的诠释。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王志强编审阐释了“在什么意义上马克思有政治哲学”这一问题。中山大学凌菲霞副研究员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文版马克思传记的特点,认为德语学界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出现的七部马克思传记,确立了马克思传记的基本范式,但是作传者的政治立场既影响了他们的进路选择,又使他们只凸显了马克思的理论家或革命家形象,未能处理好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的关系。深圳大学的刘宏副教授借助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的思想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理解。深圳技术大学的邓盼博士采取文本与现实对勘方式,讨论了《资本论》视域中的前斯拉夫地区社会所有制变迁。他认为,这种变迁展现的并非所有制的简单变换,而是能够映射出马克思、恩格斯、伯恩斯坦和列宁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在矛盾时的具体论证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焦佩锋教授分析了唯物史观中国化的问题指向与理论效应。广东省委党校的周峰教授、《江海学刊》的赵涛主编、武汉大学的周可教授共同探讨了“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及其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的林青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具体化问题。深圳大学的郑湘萍和黄月细教授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理论中国化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内容进行了阐释。深圳大学的刘海娟副教授从马克思公共性概念视角探讨了慈善现代化问题。
在闭幕式上,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傅鹤鸣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对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性发展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既富有思想深刻性又具有现实指导性的阐释,既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为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