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杨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伟大社会革命研究既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大命题,也是掌握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研究伟大社会革命,有助于深入探察伟大革命历史的原初面貌,有效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论调,牢牢掌握历史解释权、文明阐释权、制度诠释权,从而切实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具有旺盛生命力,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思想伟力与实践伟力。从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到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再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共产党人领导社会革命的历史潮流不断奔腾向前,并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完成中国革命的“两篇文章”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社会革命,成就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一系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丰富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本质。
深入推进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理论研究是学科之任、发展之要、时代之需。纵观国内外局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政党图存、国家求强、治理求变,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全面系统科学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尤其是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理论的研究,构筑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凝聚新时代政治共识、道路共识、制度共识、文化共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内在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彬彬所著的《伟大社会革命》一书,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新时代新思想标识性概念丛书之一,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概念史为切入口,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逻辑关系出发,以极具穿透力的思辨方式,全景呈现、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图景和内在逻辑,深入总结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经验与世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革命的时代启示与现实要求,做到了以史为鉴、观照当下、落脚现实。该书既从历史观视角考察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也从全球史观的视角整体把握中国变革与世界变局之间的内在关系,将概念史、话语史、理论史与制度史融合统一,呈现出鲜明的学理性、创新性,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事实、涵盖丰富内容,讲清写透了伟大社会革命的古今中外之义,既有学理的严谨性,环环相扣;又具备大众的可读性,引人入胜。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将更加重视用新型阐释体系和价值逻辑去诠释中国的伟大社会革命。一方面,概念史作为一种新型研究方式,有助于在历史凝练中构建中国特色概念体系、话语体系与理论体系,是一种基础性、线索性和引导性研究。因此,要充分发挥概念史在伟大社会革命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在概念史研究中探索“中国方案”,构建“中国理论”,形成“中国图景”。另一方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伟大社会革命研究领域的学者,应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向,深入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出与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目标和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相匹配的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研究要以建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中外交流的优势,扩大中国共产党之治和中国之治的影响力、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的认识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