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莹(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科技创新离不开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以爱国精神凝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
科学家精神的底色是爱国主义。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系国家、情系人民的赤子情怀,是其作出科研突破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品格,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强化国家意识,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融入科研实践之中,勇攀科技高峰,服务经济主战场,在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科技事业正处于跨越发展、迈向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科技人才要主动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重点领域和战略方向,前瞻布局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开辟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持续培育更多原创科技成果,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这既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挺起爱国的精神脊梁,也呼唤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举措,在用人导向、资源配置、评价机制等方面为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创造良好条件,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广大科技工作者静心笃志搞科研,潜心钻研、无后顾之忧。唯有不断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励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才能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磅礴力量,让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以创新精神加速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
创新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和精髓。没有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动力源泉。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靠科技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为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我国在更多前沿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和开拓者。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积极探索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打破行业壁垒,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工程技术的交叉融合,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协同创新,力争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更多引领性、颠覆性突破,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突破“小院高墙”、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汇聚强大合力。
以求实精神夯实一流创新成果的理论根基
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基本要求。科学求索、勇攀高峰,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要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钻研,树立严谨求实、诚实守信的科研品格,在科学研究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以踏实肯干的实干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探索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接力攻坚。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解决一切技术问题的根本,但周期长、风险高、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直接效益等特点却束缚着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科技人才必须树立远大理想,鼓励其心无旁骛、甘坐“十年冷板凳”,深耕科研沃土,潜心钻研,多出原创成果。同时要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在科研项目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给予长期支持,为基础研究搭建“四梁八柱”,久久为功,使基础研究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压舱石”和“主心骨”。
以奉献精神推动科技创新造福人类
奉献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崇高内核。科技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秉持奉献精神,坚持科技创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自觉践行科技为民理念,把科技成果应用在改善民生福祉上,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增进人民福祉、共建美好生活。
要坚持把发展科技的着力点放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加快突破,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更多惠及大众的创新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科技工作者要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的力量造福于人类、服务于人民。
以协同精神汇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协同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要求。集智攻关、团结协作是现代科研的必由之路。面对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部门的科研力量协同创新、携手攻关。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攻关,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界限,特别要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一体化的科技创新链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面貌,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建立高水平科技协同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使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交织,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实现协同创新,形成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科研创新不能是单打独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生态。要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打造引领型创新高地和区域创新高地。同时,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以育人精神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育人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未来面向。创新驱动,人才为要。“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科研工作者。既要重视领军人才,也要重视技术技能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鼓励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为各类人才的工作、创业、生活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条件。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科技领域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各方力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搭建更多平台。当代青年与新时代共同前进,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内涵中的育人精神,甘为人梯、提携后学,发现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科研生力军不断成长。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科技工作者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科学成就的取得必然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新征程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能够充分释放创新潜力,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动力。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E3E43503X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