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蔚(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景观是中华大地上可见、可信的物质、精神文化载体,是最为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之一。讲好文化景观的故事,对外可以传播中国形象,对内可以起到涵养中华优秀文化、教育青少年的作用。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景观美轮美奂,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西山脚下的三山五园总面积达到1000多公顷,其建筑精美,景观多样,独具特色,是一部以园林形态表现历史文化的活的史书。至十九世纪下半叶,皇家园林屡遭外敌劫掠,陆续损毁,许多宫苑只留在世人的记忆当中。如何讲好皇家园林的家国故事,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笔者以为可以从国园、故园、废园三个层面进行讲述。
皇家园林是承平时期国家富强、文化昌盛的象征
清代中期,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皇家大兴土木修建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也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帝王处理政务和生活休闲的常驻之所。文人宫廷诗呈现了承平时期宫廷的享乐生活,观赏皇家园林美景的审美感受。身为皇家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诗云“射生才罢晚开筵,十部笙笳动暝烟。月上南湖波似练,几星灯火是龙船。”(《西苑杂咏和孙友韵》其七)诗歌描绘了作者跟随帝王于皇家宫苑游宴的情景。首句由园林室外的射猎转移至室内的晚宴。十部笙笳同时吹奏,乐声极赋感染力,诗人不说乐曲动人,却用移情之法说“动暝烟”。由此自然又由室内转向了室外的湖面上,在月与湖构筑的美好情境下,又点缀几星龙船的灯火,此时才点明宴会的地点原来是在船上。诗人笔下的皇家园林显示出盛世时期宫廷生活的欢愉和在此时此地的诗人平和的心态。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写道“从臣献罢平滇颂,坐听中涓报午时”(《西苑杂咏和孙友韵》其三)。清代帝王包括康雍乾均创作了大量的皇家园林诗文作品,尤其是乾隆皇帝创作了诸多景观诗篇。与古代的许多帝王相比,他们的文学成就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数量庞大的诗篇中,帝王营造了皇家园林的文学空间,努力塑造勤政爱民的自我形象,或以“散志澄怀”的追求示人。在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杏花春馆》中,乾隆写道:
由山亭逦迤而入,矮屋疏篱,东西参错。环植文杏,春深花发,烂然如霞。前辟小圃,杂莳蔬蓏,识野田村落景象。
这是皇家园林中开辟的田园空间,在雍正时代称为“菜圃”,乾隆诗序中的描绘颇有些世外桃源的意味。但据说到乾隆时代此景其实已经没有了农家的味道,因此田园也仅仅留在诗文里,让后人想象。今天的皇家园林游人如织,成为国人的乐园,也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足的象征。
皇家园林表现出历史的纵深与文化的变迁
与以上“国园”的描述在同一个时间、一个空间的不同,“故园”往往是一个空间、两个时间的呈现。如清朝初期,易代之思与列侍二朝的矛盾心理,常在诗文中隐隐地表现。“西苑楼台遗事在,北门辞赋旧游难”(《庚寅元旦试笔》)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回忆年轻时于前朝登第之旧事的诗句。诗人梦到禁中应制的情景,醒来追思陈事,感慨而作此诗,皇家西苑在此只是前朝的符号而已。清初诗人施闰章《上元前一日入游御苑洗妆台》则记录了进入皇家园林游历的感受:
禁林灯节许人来,太液苍茫接汉回。
前代御舟犹水榭,中天白塔旧妆台。
苑亭重绕沧州出,宫殿高擎丽日开。
向夕舍情遥指点,景山终古自崔嵬。
诗中描述了元宵节前一日到西苑游历的感受。诗人感慨太液池的苍茫空阔,仿佛与天上的银汉相接。接着带入历史的空间,写所见御舟为前明王朝的遗迹,一个“旧”字也暗示了这里的景物都与前代帝王有关。随之移步换景,空间移动,突出了诗人对苑亭宛曲回环和宫殿高耸入云的直观感受。尾联视觉空间向远处转换,涵义颇为深远。在夕阳照耀下,诗人遥指东面的景山。这其实是一座不太高的小山,但诗人却说它“终古崔嵬”,实在颇费思量,如果不把它和前朝崇祯皇帝自缢于此地的史实联系起来似乎解释不通。如果说这首诗的故国之思还比较隐晦,那么在《来青轩》一诗中就表述得就更为直白。“宸翰留丹壁,灵泉满翠微。先朝游幸地,只有暮云飞”。诗人来到西山来青轩,由前代遗留的地理痕迹引发了历史记忆,发思古之幽情,时空的结合,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王朝易代的感慨。一个人物、一个地点,两个时间,相同的宫殿,相同的文人,只是朝代发生了更迭。今天,清代的皇家园林又成为了今人的故园,只是时代在进步,无论明朝、清朝,也无论是汉人还是满人的政权,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产物,都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
皇家园林成为表达家国之思的地理意象
杨云史的《檀青引》以一位宫廷艺人蒋坛青经历战乱流落江南的独特视角,描述了圆明园被焚前后皇家宫苑两个历史空间的强烈对比。曾经是“一曲吴歌调凤琯,后庭玉树报花开”,而今为“玉泉山下少人行,琼岛春阴水木清”“独有开元伶人老,漂泊秦淮须霜早”。诗歌具有浓重的历史的沧桑感,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切同情。无独有偶,晚清诗人王闿运写于同治十年(1870)的《圆明园词》是清代圆明园诗歌的优秀之作。这首长诗的特点是通过圆明园这个小的视角概述了整个清代的盛衰历史。其叙述空间突破了皇家园林的范围,而扩展到整个清王朝,也突破了诗人个人的心理空间,而代表了一代国人的深深叹息。“玉泉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玉泉山和颐和园也都在为圆明园而悲泣。“即今福海冤如海,谁信神州尚有神!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诗人将圆明园与神州四海相关联,使园史承载起国史的重任。
清代皇家园林经历了明清易代、康乾盛世以及异族劫掠的大起大伏,人们对于皇家园林的记忆也由前代故园到御园、国园,到废园,再次成为故园的过程。如今,皇家园林的景观又有部分重新得到恢复,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世人开放,成为了人民休闲的公园。皇家园林的故事不仅是纯粹的皇家的故事,也不能单纯作为封建统治者奢靡的象征。它的故事也具有丰富而多层次的家国情怀:“国园”为我们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灿烂的文化;“故园”让我们冷静地面对过去,开拓当下,展望未来;“废园”让我们面对断壁残垣,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砥砺前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2YJA75102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