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哲
近期,无人驾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应该说,“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应用以及引发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争议,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驾驶技术,经历数十年科研人员的坚实努力,在2010年左右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此后陆续在各国上路测试,我国也于2018年在若干重点城市开放了道路测试,可以说,其发展轨迹一直在人们的持续关注之中。无人驾驶技术以及其他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社会风险,包括安全风险、隐私泄露风险以及大规模的劳动力挤出风险,也一直被研究人员所讨论和预测。意料之外的是,无人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快速到来,使其引发的社会影响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对包括无人驾驶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风险虽有讨论和预警,但潜意识中一直将其作为一种未来的科幻场景进行讨论,心理上没有做好人工智能技术如此迅速并大规模进入人们生活的准备。比如,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达到人类水平的强人工智能至少要到2050年才能实现,而2023年ChatGPT的出现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进化和应用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因此,从现在来看,对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切实地进行关注和重视,既要从发展的角度来推进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在各种复杂场景对人类繁重危险的工作进行辅助和替代,也要切实考虑其大规模社会应用引发的巨大社会风险和后果。就无人驾驶技术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风险主要是安全风险和大规模失业风险。从安全风险来看,无人驾驶技术尽管整体上就事故率来说,已经低于人类驾驶水平,但是其他安全问题也伴随而来,例如民众大规模的详尽出行数据被第三方所保存,无人驾驶系统被攻击和侵入的风险增大,传统上以驾驶人为核心的交通安全秩序法律体系面临着主体缺失引发的追责问题等。这些都说明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从整体的社会安全角度来进行统筹考虑。
劳动力挤出和替代问题则更为紧迫和严峻。无人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将直接冲击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就业市场以及包括重载货车在内的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就业格局。根据各种数据估算,全国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总数在1000万左右,大货车司机约1700多万。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初衷本是在人类所不擅长或者危险的领域对人类能力进行补充和完善,而并非在人类擅长的领域对人类进行大规模替代。如果所有的领域,只要技术能够实现就进行充分的以机换人,那么很快各行各业都将面临庞大的失业和就业替代问题。人类发展至今,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劳动不仅是一种获取生活的渠道,而且是人类参与社会分工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幸福来源。一旦大规模实现不加以统筹考虑的机器替代,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社会失业危机和混乱风险。
所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须要以非常审慎的新的生产关系调整、风险评估和社会价值分配机制的完善为前提。就无人驾驶技术而言,要考虑数以千万计的司机的就业问题。在技术的推进过程中,公共机构要做好社会风险评估,解决好原有就业群体的参与问题,比如让司机群体可以以股权或赎买方式参与到无人驾驶汽车的分配模式中,或以安全员聘用方式妥善解决生计问题。总而言之,商业公司推动新技术的同时,不能造成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并将失业人群抛向社会,政府和整个社会机制要平衡和兼顾新技术与“旧”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既是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无人驾驶技术如此,其他各行各业面对人工智能大规模劳动力替代问题时也应如此。换句话说,要实现人机和谐,而并非以机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