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云云(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学办副主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高校来说,可以通过加快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具体举措可以包括建立高效的导师制管理体系,激励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指导和实践活动,加强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等。
高校企业导师制是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进行业务指导、技能培训、职业规划的重要制度安排。高校通过将知识技能程度较高的资深成功企业家选聘和引入到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以线上互动、企业实习实践、面对面主题班会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行业知识、职业认知、职业道德与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指导。高校企业导师制一般是高校和企业中有威望的个人合作,有时,高校也会直接和企业进行合作,委托企业遴选和推荐企业导师。
目前我国高校企业导师制具体推行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实施困境。
第一,对企业导师制的价值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和企业双方自身对导师制缺乏足够、全面、客观的思想认识,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第二,对企业导师制体系的流程规划不健全,实施效率不高。与常规的校园导师制相比,企业导师制对实施过程的全程工作链条和监控测评缺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导师选配方案,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培养体系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界限模糊、相对脱钩。
第三,对企业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文化与人际因素考虑不周全,最终效果欠佳。在一些实践中,受训学员没有真正弄明白导师的正确角色,要么存在导师与学员关系松散的问题,见面机会寥寥无几,或为任务走形式,要么稍一遇到困难就找导师求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导师的培养积极性。
第四,对企业导师制实施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充分,导致力量耗散、结果欠佳。企业导师制面临的挑战通常来自“项目本身”与“参与人本身”两个方面。一方面,存在内部导师资源匮乏、导师工具缺乏等现实状况,另一方面,导师学员挑选标准混乱,或各部门标准不一,导师学员匹配原则混乱,分配不均,分配结果背离初心,造成一定的导师资源浪费和结果耗散。
为此,要针对性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明确核心理念,加强企业、企业导师和高校联动。高校和企业要形成一个长期合作的联动机制,让高校、企业导师以及受训学员充分认识到实施高校企业导师制对推动企业发展、员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高校要着力遴选企业导师,建立企业导师资源库,动态注满企业导师这个“蓄水池”。选聘企业导师时,要遵循自愿推荐、双向选择的基本原则,重点考虑企业人才需要、学员个人特点、导师兴趣和特长等情况,力争形成最佳搭配,提高导师和受培养学员之间的匹配度。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企业导师制的体系规划。要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明确企业导师与员工各自承担的权利义务。要通过制度设定,将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内容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资格认定同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将导师经历作为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对导师开展培养活动形成内在驱动和外在激励机制。同时,学校要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重视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导师制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倡导在导师和受训员工之间加强沟通,定期组织内部导师交流,建立共同认同的培训指导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在企业内部营造不断学习、乐于分享、尊崇导师、关爱员工、携手共进的文化氛围。企业也要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校企业导师制培养体系之内,加强实践育人,践行知行合一,提升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导师制的执行效力。导师制的培养实施需要凭借一定的资源和平台才能顺利执行和推行,公司要提供相应的支持系统和跟进系统,包括经费资源、人脉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场地资源等等,为推行高校导师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提升高校企业导师制的执行效力。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导师培养力度,制定导师培养发展规划,探索符合职业教育和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对导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养技能培训,提高导师的综合实力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跳出企业,以行业领域为着眼点开辟师资渠道,改革招聘办法,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通过外聘借聘等方式聘用相应领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导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和师资供给能力。另外,还要依托大中型企业、高校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适应我省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人才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本文系教改项目“企业班导师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4JG0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