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洪波(南宁师范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统战部部长、教授)
当前,国际局势仍然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动荡中曲折发展,国际治理秩序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为重构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构全球治理秩序的丰富思想宝藏
得益于其强大的内生动力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创造出来的百家学说,为古老中国的维系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这种思想的延续和传承始终对中国的政治观念、政治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也给今天全球治理提供了思想借鉴。比如,儒家奉行的仁爱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想等就包含了丰富的人类共有价值,为当今世界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有高度借鉴意义的理念和智慧。
新中国以来的外交思想就蕴藏有“仁爱”精神的元素,其中蕴含的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等理念,都为不同时期的国际治理注入了和平力量、稳定力量。比如,1955年,万隆会议胜利召开,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提出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大会认可,最终万隆会议通过的十项原则就是在中国方案基础上扩展延伸的。自此,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1972年,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毛主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为中国推动世界和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1974年,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详细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公开提出了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明确表明了中国不称霸的国家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时庄严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以上都充分说明了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内核是“仁爱”。
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有利于现代国际治理秩序的理念,比如“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等。贵和,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贵和尚中”理念孕育出中华民族尊重不同文明、不同国家制度的广阔胸襟。历史上,唐朝的对外开放就是其中典型案例,其外交政策、民族文化政策、贸易通商政策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和世界观。
培育多元化的文化观是重构全球治理秩序的基本前提
重构全球治理秩序需要营造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文化环境,需要各国培育多元化的文化观。当今社会,西方中心主义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形态外衣,掩盖不了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实质。所以,重构全球治理秩序,一方面需要和国际霸权主义作斗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和恢复经济全球化争取国际道义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增进文明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性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文明进步的潮流。任何国家强行推行本国的政治模式是不合法、不合理的,有悖于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是国家正常交往的基本思想前提,需要各国自觉接受不同历史、文化、民族背景下的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同时,需要各国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种族文化优越感,而是站在人类共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互学互鉴,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全球治理秩序,必须要在文化观念上尊重多元化,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观。
充分的文化交流交融是重构全球治理秩序的重要手段
不同文明客观存在是国际现实政治,不因个人意志而转移。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种文明特质和文化差异,在国际交往中不能带“有色眼镜”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区别对待,应以平等包容的理性心态对待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充分尊重彼此的历史和文化、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因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真诚交往。全球治理秩序重构,需要借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多种交流手段,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增进信任,从而才能在国家交往中增进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营造有利于全球治理秩序调整的和谐氛围。
一要发挥文化产业的桥梁作用。当今社会,包括流行音乐、电影、网络游戏、主题公园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是国家民间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展示国家文化特性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形式。我们要着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挖掘民族性、时代性元素,增强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要充分提炼中华民族具有时代价值、人类共有价值的精神元素,着力打造具有跨文化沟通力的中国文化精品。二要加大“文化走出去”的力度,通过开展博览会、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三要充分利用经济贸易合作渠道,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RCEP等平台,借助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四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人员互访,不断拓宽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渠道,同时也不断增强中国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五要积极改进对外传播体系,要树立受众意识,改进对外传播话语,丰富传播渠道,增强传播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大力提升对外传播的效力,不断增强国际舆论引导力,为针对全球治理秩序重构推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创造有利于我的国际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