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跨学科思考能力和冒险精神
微软公司首席研究及战略官科瑞格・蒙迪:
作为企业,希望大学的“产品”是怎么样的?首先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有跨学科思考能力的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未
还有一项,我认为可能也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敢于冒险的能力。商业企业以一个更快的速度朝前发展,我们在不断挑战传统,不断在冒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要成为商业界的领袖,不敢去冒风险,或者不适应一个冒风险的环境的话,我想他未来难以适应相关挑战。
比如说医学,医学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医学是非常狭窄、专业的领域,现在的医学已经拓展到其他的一些学科,需要很多跨学科的合作。我希望大家能够接受这样一个理念,未来人类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决于跨学科的合作。虽然跨学科的能力和合作是两个词,我们也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任何人类面临的问题已经非常复杂,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学科的人、一个人一个学科的知识解决不了。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跨学科的能力和合作的能力。
韩国高丽大学校长李基秀:讲到学生要有冒险的精神,我们平常教给学生说让他们快乐,让他们幸福,不要去冒风险。你希望学生敢于冒风险,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教会学生,让他们敢于冒风险,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获得这样敢于冒险的精神?
科瑞格・蒙迪:前面有校长提到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要敢于挑战教授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培养冒风险的精神,因为你要挑战教授必然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大学应该鼓励学生不要按部就班地跟着一个约定俗成的路线图去走,不要跟着一个既定的研究方针或者方向去走,要让他们愿意主动去跨越设定的解决方案的边界,让他们愿意去到更多领域当中自由地探索。这也是我们所谓的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意义所在。大学培训学生的时候,你不仅在培训他去找第一份工作,而是为他第二份、第三份,甚至一辈子长远的工作培养一种能力。要想学生成功,要培养学习的探索精神、冒险的精神。在这方面培训得越好,学生就越能更适应未来的需求。
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哪个更重要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大学培养人才应该是坚持德为先、人为重、全面发展,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大学可能不会为适应某一企业,或者某一个机构去培养人才。从就业的角度讲,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办事能力等,对企业来讲,一个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够适应你们的要求?
IBM公司首席顾问周伟?:第一个是全球观,清华大学的顾秉林校长讲到,清华大学40%的博士生和25%的本科生有机会去国外学习。未来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要有全球观。第二,我们需要T型人才。(编者注:T型人才:“―”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您刚才提到21世纪挑战是要通过设计和发明来解决的,作为大学来说,针对这方面最重要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要为学生做什么事情?
欧特克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大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制定者、政治家还有各个行业的领袖。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更多跨学科的人才,我们希望视野全面、开阔的学生。另外还有一些无形的技术、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无形的技能也就是创造力、人际沟通的能力等等。你可以让学生去参加考试,然后拿一个很高的分数,但是一些无形的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测量出来的。
大学不可能直接训练出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人
周伟?:实际上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因为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公司要使新进来的大学生上手工作,需要投入公司自己本身的训练。但是我们也认为,通过大学的合作,可以把训练的过程缩短。比如说十多年前我们请一个人进来可能要训练一年,通过和大学合作之后,现在有可能把训练缩短为六个月。
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李杰:高校的学生不可能出来立马就能用,我们要做的是缩短这个过程。华为公司每年都从高校招聘大概5000人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其实我们并不指望这些学生一上来就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但是他们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新鲜空气,大学生的知识比我们在公司工作的人知识更新快,我们需要这些新鲜的空气。
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学生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我们要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挫折的接受能力,团队之间的合作能力等。我觉得企业应该做得更多一点,不要让现在的学生像我们过去一样花很多时间锻炼自己。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我们不应该把满足企业需求作为大学培养的目标。企业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大学首先要培养人,做人做好了以后才能做好事。我们不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一个无所不能的工程师,而是要培养成善于和别人合作的工程师,如果我们总是想培养出企业直接需求的人才,是做不到的。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大学生的价值观,实际上决定了我们未来社会十年、二十年的价值取向。大学不应该为一个企业来培养一个毕业以后马上能够使用的专门性的人才,而是要思考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是大学跟企业合作中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提问。高海涛摄
校企合作担当什么角色
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大学培养未来的人才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校长吉恩・布洛克:我们大学是加利福尼亚最大的研究性大学,在校企合作这个领域,我们也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当中。2008年,我们和北京大学利用各自的学科优势建立起一个合作项目,互相交换学生,成立了一个企业界的咨询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了解中国企业的兴趣,和北京的科学家进行合作。另外我们通过和加利福尼亚纳米技术中心的合作来促进纳米系统的科研成果转化。我们和十个新创立的公司建立起来一个企业孵化器,这个孵化器帮助我们和行业建立起更密切的合作,也使我们的学生了解如何创业,也会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转让。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大学培养未来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与企业比如说微软公司、IBM这些跨国的知名企业合作,对人才培养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同时通过这样的合作也为这些跨国公司输送了非常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合作是双方都受益的。本土企业和大学合作的历史就更长了,以前我们的学生都要到企业去实习。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一方面能够提高我们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培养适合我们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能够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来提升当地的创新能力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我们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是受益者。比如微软和IBM,他们本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合作当中,学生面对面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团队精神,了解社会,这一切远不是我们在书本在课堂上能够传授给学生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去做课题,学生成熟很快。
高校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坦率地说中国高等教育目前与社会的割裂越来越严重,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应该在大学给他们更多培训,让他们有更强的能力来面对社会挑战。所以高校应该更多地关注第二课堂,在和企业合作中培养学生。
IBM公司首席顾问周伟?: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已经和几十个大学建立起了联系,我们的项目也使一百多万的学生受益。那么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什么好处呢?我们能够从大学、从中国的大学聘请到最优秀的学生。十年来,我们都是校园当中最抢手的用工企业之一。
高校的浮躁不是引入企业文化造成的
吉恩・布洛克:如何改善企业和大学之间的交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履行大学的使命,如一起开发新技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学校和企业要在一个联系非常紧密的环境中共同工作。产业和科学家共同协作,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跨学科领域中进行这种合作是最好的模式。
王树国:学校和企业合作是寻求社会资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学校自身的社会责任之一。各学校情况都不一样,哈工大作为一个理工为主的学校,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及我们的学生如何尽快理解并接受这种影响。
我们学校有一个科学技术研究院,专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还有一个工程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目前社会产业界所面临的重大的技术问题。我们的做法是瞄准企业重大需求的背景来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所以我们学校有很多和企业联合设置的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企业往这些实验室投钱,我们用这些钱组织学生从事研究。我们还希望学生能够从实验室走出去,去亲身体验他们获得的成果是不是满足了企业需求。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比较大的差别,那么现在大学校园存在的浮躁、急功近利现象,会不会是校企合作带来的影响?如果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怎样来减少这种负面效应?
郑南宁:确实我们的大学目前确实存在着功利化的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因此大学跟企业合作是争取办学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跟企业的合作来提高教师的待遇等。这样的情况确实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还是要从加强高等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来入手。
王树国:企业就是企业,学校就是学校,我坚决反对学校去办企业,你要办那你就改名、别叫大学,因为那个社会分工不属于你,高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绝不是企业文化的引入造成的,而是我们学校自己有种种的问题,自己没有把好关,这个还要从我们自身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