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新途径

2010-07-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为推动深入生活、促进创作繁荣,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从今年3月开始,先后组织25批作家艺术家赴井冈山、延安、韶山、西柏坡、遵义等革命纪念地进行采访采风,收到良好成效,产生热烈反响。6月23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召开“倡导深入生活、推动文艺繁荣
”座谈会。参加座谈的作家艺术家畅谈自己走进革命老区、走进红色岁月受到的精神洗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发来贺信。他强调,要积极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良作风,把深入生活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繁荣。这里摘发部分作家、艺术家发言。

投身第一线拿出真感情

阎肃

 

这次活动,颇有感悟和心得。

第一,投身第一线,唱响最强音。最强音就是那个时代振奋民族魂魄,凝聚大众心声的声音。那个时代产生了《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还有《八路军进行曲》《太行山上》,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有引领性和前瞻性,需要投身第一线,和第一线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时代最强音。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这样做,所以我们创作出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希望的田野上》《爱我中华》《亚洲雄风》《同一首歌》《天路》《从头再来》。但是我们也有差距,那个时代的人比我们更能投身时代,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全身心投入,而有点游离;同呼吸共命运不够,而有点“赶浪头”,“浪头”来了,就迎着赶上,最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没有最强音的感觉。我觉得,繁荣文艺创作最关键的就是“投身”。

第二,注重艺术性,拿出真感情。主旋律、最强音绝不等于“假大空”,流传至今的是真正高端的艺术品,是经过历史老人检验过而留下来的。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个时代还给我们留下了《游击队歌》《游击军》《二月里来》《生产大合唱》《白毛女》,这些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到现在还在传唱,甚至有些宣传口号谱就的音乐,《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现在还唱。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是的,我们也是这样努力的。我们有《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你是这样的人》《好日子》,我们还有《复兴之路》里的一些歌曲,这些歌都是注重艺术性的。有没有差距呢?仍然有差距。我们有些歌是直奔主题,直接喊口号的,是为了赶临时性的任务。这样的创作最不省力,但效果并不乐观。差距在哪里?差距就在于是真情还是假意。真实的情感,就要与心灵息息相通,坐在宾馆里喊口号和挑着担子喊口号,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创作,就要拿出真情感来。

第三,坚持多样化,拓展新视野。那个时代的主调是黄钟大吕、铁板铜琶、山呼海啸,但一样有涓涓细流、春风化雨、润物入心的歌曲。我年轻读书时,听到的最令我震撼的一首歌是《兄妹开荒》,当时我在重庆,周围要么是国外的歌曲,要么是靡靡之音,忽然有一天听到“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闻所未闻。《夫妻识字》《南泥湾》《垦春泥》《晋察冀小姑娘》《二小放牛郎》,创作多样化,绝不仅仅是一种风格。各个层面上的民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我们是不是也在努力呢?我们也在努力。我们有《乡音乡情》《常回家看看》《北京欢迎你》《山路十八弯》《为了谁》《吉祥三宝》等等。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强调了一头就忘掉了另一头。特别是近一两年来,有些等而下的歌曲,让自己的孩子唱着都脸红的东西。为什么不从五彩斑斓的生活里面撷取新的视角、新的浪花呢?

第四,因势善利导,推波好助澜。那个年代的《讲话》到现在还在指导我们的创作。毛主席在看了《逼上梁山》之后,号召推向全国,才有了后来的《三打祝家庄》。过去我们也搞过“十首歌”、“十五首歌”向社会推荐,部队也有九十年代战士最喜爱的歌推荐,都是顺水推舟。有些歌在社会上生根发芽了,一推就有效果,而不是生硬地去想创作要流传下去的歌曲,往往是事倍功半。

为作家提供无穷创作源泉

何建明

我们的采风按照河北西柏坡、江西井冈山和瑞金、湖南韶山、贵州遵义、陕西延安六个活动地点组成六个采风团,参加采风的作家涵盖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影视等多种文学门类,是近年来中国作协组织的规模最大、文学创作门类最全的一次采风活动。

在采风过程中,作家们怀着朝圣的虔诚,不顾劳顿,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一路前行,虚心向老区人民学习求教,了解老区的新变化、新进步,认真积累创作素材,酝酿创作构思。有的作家还是带病参加采风,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作家们普遍认为,此次“走进红色岁月”,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一次难得的精神洗礼、一次宝贵的党史、国情知识“充电”,是一次体验之旅、心灵之旅、升华之旅。他们真切地感到,只有深入到这些曾经有过光荣历史的革命纪念地,与当地群众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才能真正触摸到那些“红色岁月”,感受昨天的历史。这与以前通过文字、影像来了解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到延安采风的中国作协副主席李存葆说,历史是探求过去、感知未来的最明亮的灯火,延安的红色岁月是精神的宝库、历史的宝库、生活的宝库,这片圣土将会为作家提供无穷的创作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红色岁月”既是一次文学采风活动,更是作家通过“三贴近”向延安大众学习的心灵之旅。

采风活动也使作家们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作家们认为,这类题材创作惟有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结合上达到新的高度,才具有感染力。要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对待过去的革命历史,让产生于不同年代的革命精神,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发扬光大。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所说,“走进红色岁月”之后的创作题材,应当毫不含糊是属于主旋律作品,而主旋律作品应该是有让人信服的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情感,才会让受众者有亲切感和亲近感,应该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并在其中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还应该有真实且体现艺术特征的细节。作家黄亚洲说,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要把握好“度”,让充满人情的“人”贴近我们灵魂中温暖的一面,真实的一面,让我们在欣赏中有一种温暖和亲近的感动,而不是“猎奇”。我们认为这些见解都非常宝贵。

多数参加采风的作家一边采风,一边进入了创作状态。如《潜伏》的作者龙一以前曾写过三篇有关长征的小说,去年8月份曾自己跑到瑞金采访。这次龙一到遵义采访,获得了更多当年红军战士的故事,热泪盈眶地表示他还要重新努力地去进行长征题材的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蒋子龙在延安采风时特别认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走进红色岁月’,是为了让红色文化更真实更鲜活地融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今天的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文化的竞争,红色文化拥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我们这个时代仍有深刻的意义。”因此蒋子龙表示自己一定会写一部表现形式有独创性的延安题材的作品。女作家刘静、素素、马娜、温燕霞等在采风中接触当年的红军女战士的事迹后更是被强烈地感染了,她们纷纷表示一定要从女性角度来准确地创作反映一代女红军、女赤卫队员和红军女家属的英雄故事。雷抒雁等著名诗人更是激情澎拜,已经写出一批好诗。

许多作家是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到这些地方,而对作家来说,第一感觉总是最新鲜和直接的,对题材的判断也十分准确与可贵,正是这种新鲜的、直接的、可贵的感受,其创作上的冲动自然而然也就特别高涨。我们要充分地尊重和看重这份真切与热情,因为它有可能在红色题材的创作上有重大突破。

用镜头记录光辉历程

李前光

今年5月21日到6月11日,近80位摄影家组成的五支摄影小分队分批来到革命圣地。小分队先后瞻仰革命遗迹,聆听革命战斗史,重温革命精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再教育。当地的一草一木都激励着摄影家们按动快门。

每支小分队都力图用新的视角理解、体会和反映革命圣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在延安,摄影家们深入到蔬菜基地、工业园区、村民家中、女村官办公场所、医疗下乡诊治点、果园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在西柏坡,小分队拍摄采访了多位普通老百姓的新风貌,拍摄了农家乐、新企业、新农村等的蓬勃生机。在韶山,“90后”新党员入党宣誓的情景、韶山建设的新成就、乡村“歌舞团”的精彩表演,还有毛主席塑像的收藏者、“毛家饭店”的创始人、用山歌申请“非遗”的老人,都被摄影家永久在镜头中定格。在遵义,小分队沿着红军当年进入遵义的路线,重温红色经典。在井冈山,小分队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风景如画的“红色资源”,为井冈山的宣传推广留存下不少珍贵的影像资料。

“每到一处地方,就是一次心灵的震动,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这是摄影家们的共同心声。通过革命遗迹和老区现状的对比,能强烈感受到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发奋图强的精神。

70多岁的闫青海老人曾经被董必武所救。如今,他在西柏坡开办了农家乐,还买了游船,家里一直珍藏着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照片和画像。谈到今天的美好生活,老人眼中充满了幸福。宝塔山上,有着“圣地歌手”称号的刘和如老人几年如一日在宝塔山上为人们演唱自编自演的新陕北民歌。在革命烈士王佐故居,摄影家们采访了王佐曾孙王华生,并特地把拍摄的照片现场打印后,签名赠送给王华生,表达对烈士的敬重和对烈士后代的祝福。

创作归来,摄影家们不仅透过镜头看到了当地的“红色资源”,而且也发现了当地多姿多彩的自然资源。他们还进行了进村入户式的采风创作,分别拍摄了当地工业、农业、旅游、文化、交通、教育等的巨大变化,用相机记录、展示、宣传、推广这些资源,发挥了摄影形象化的传播特征,势必会对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此次采风活动使摄影艺术在记录和见证历史方面彰显了价值和意义。我们期待,到建党100周年、200周年时,人们仍可看到这一段影像史料和历史记录。我们也期待,这些作品不仅宣传了党的光辉业绩,还能推动红色旅游文化,为经济发展尽绵薄之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