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红色精神资源
关仁山
4月9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圣地”西柏坡的采风活动。这次采风的主
黑龙江作家阿成对纪念馆中陈列的一封信很感兴趣,那是哈尔滨靠山屯全体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他们感谢毛主席和党的土改政策给了他们土地和吃的穿的,最后还因为没见过毛主席而索要一张近照。信写得亲切、朴实、生动。阿成是哈尔滨人,他对这个历史细节尤为关注。他说:“新中国就是从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坡’的小山村走来的。作为一个作家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将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鲜活现实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挖掘出来,传递下去。”河北作家周力军已经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西柏坡》,这次采风是对作品的印证、还原,回来后精心修改。军旅作家顾保孜,在城南庄展馆看到了战地记者沙飞的摄影照片,非常兴奋,照片拍摄的是八路军与敌人拼刺刀的真实场面,可见摄影者的危险。她决定写一部关于沙飞的长篇纪实文学。活动结束后,她自己又要求回到那里重新采访。
我自己也有很大收获。文学圈里有个共识,红色正面的东西不好写,有一个症结就是,我们心中不相信、怀疑崇高。现在有的作品以审丑为美,丑化现实;或以恶俗为乐,躲避崇高。经过到红色圣地体验生活,经过思考之后,我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个伟大时代,要相信我们的党,相信我们人民。有内心的这种相信,我们写起来才不心虚,才有底气。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抒写红色精神。去年,我写了一个长篇,塑造了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年轻共产党人形象。作品一直没有拿出手。因为他的精神资源很有限,人物有点不硬气,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好像很难施展,一旦资源枯竭的时候,就像汽车没有了燃料。怎样点燃激情?怎样在我们深渊般的内心,有一种灵魂的飞升?这是我困惑的地方。采风让我解除了这种困惑,我在西柏坡给这个年轻的共产党人精神之树找到了根,回来后开始了40万字长篇小说《信任――西柏坡纪事》的创作。通过走访、座谈,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辈之所以能在危亡和艰难困苦中绝处逢生,靠的就是一种献身精神和坚定的信仰。那一代革命家身上的宝贵精神,我们写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我们有责任让后代了解历史、认知历史,给今天的生活提供精神资源。
有人说,我们的小说最缺乏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缺少悲悯情怀,缺少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等等。其实,这一切都要有精神资源做支撑的。我们找到了西柏坡精神,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我们感受到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西柏坡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我们的创作,就是将精神转化成血肉和形象。
在创作中我感受到,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雄心,写红色历史,不能降低艺术标杆。红色文化中一样能够找到艺术的质感,生命的质感,灵魂的质感,这种质感就是美。从文学的艺术质感出发,随朴素的文学情感上路,写出永恒的、美好的人性和精神,不仅记录了红色历史,还会温暖年轻一代人的心灵。
“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
张保和
今年上半年,我随中国曲艺家协会采风团,分别两次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和延安。回顾两次采风活动,我把它归纳了四句话,从被动参加到主动体验;从跟着转转到心灵震撼;从随便看看到泪流满面;从走马观花到都想看遍。越体验越觉得机会难得,越深入越觉得要创作就必须走进生活。
想起来很惭愧,我是怀着下去转上几天就赶紧回来的心情出发的。可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渐渐地平静了下来,我的思绪慢慢地沉重了起来。我发现,原来自以为熟悉的历史自己并不是十分清楚,原来自以为懂得的道理自己的理解竟是那么肤浅。掩卷反思,我深深体会到,人是很容易健忘的,人是很容易浮躁的,人是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和被别人提醒的。小时候常听一首歌叫《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后来又常听一句话叫“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长大以后,尤其是近些年,很少听到这首歌,也几乎忘了这句话。经常被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顺所困扰,经常为工作中受到的委屈而抱怨,而这一切在采访中都让我感到是那么的渺小。
当我从“小平小道”上走过,在这位力挽狂澜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当年工作过的车间,拿起他用过的锉刀端详时,当我肃立在他曾经住过的屋前凝望时,我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是多么的宽广。当我在井冈山烈士陵园了解到,在这片红土地上献出生命的5万多先烈中,只有15744人留下姓名时,崇敬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的先烈为我们献出了生命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是谁。当我手捧从山间采来的小花,站在刻着“曾志同志安息吧”的石头前,面对这位没有墓、没有碑、把骨灰都撒给井冈山的革命先驱,让我更加懂得了“无私”的含义,人格的伟大。
这次采风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叫江满凤的人。她是一个红军后代,在井冈山龙潭景区当清洁工,每月工资只有七百多元,眼睛患有严重的结膜炎和角膜炎,生活很拮据,但精神很乐观。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她给自己又额外增加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给全国各地到井冈山来旅游的客人们唱“红歌”。其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叫《红军阿哥你慢慢地走》,歌词是她的爷爷,一位留下多首“红歌”的老红军――江治华创作的,曲子是由江满凤用真情哼唱出来的。朴实的词句,动人的旋律,让多少游人在听到她的歌声后深受感动。后来,电视连续剧《井冈山》选中这首歌作为该片的主题歌,同时也选中江满凤来演唱这首歌,当剧组再三问她版权费和演唱费怎么给付她时,江满凤说:这个钱我不能拿,大家都在宣传井冈山,我是井冈山的后代,这是我应尽的职责!
井冈山的红色故事永远都说不完,先烈垂范,后人增色,井冈山的后代让这个“红”字在今天依然闪烁。
重温井冈山精神
朱理存
这次是我第二次来到革命摇篮井冈山。第一次是1975年春天,我和爱人马振声为创作“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搜集创作素材而来。那时山上的小油松在阳光下闪烁,美丽的杜鹃花正在盛开,我们背着行装和画具,沿着崎岖的山路到黄洋县写生,每人手中拿着竹竿一路走一路“打草惊蛇”,学习着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体验着红军艰苦斗争的精神。
时隔35年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井冈山早已今非昔比。当年的油松已长成参天大树,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松、翠竹、云海、飞瀑,到处都装点着绿色植物和簇簇鲜花,令人目不暇接。便利的交通、通讯,整洁美丽的街道,一个个漂亮的博物馆、宾馆、饭店、商店,好一座花园般的城市!
从南昌到井冈山的短短几天,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三湾、茨坪、红军医院等革命遗址及黄洋界、朱砂冲等景点,观看声、光、电一体的大型实景画,听井冈山后代讲座的互动课堂,人物采访,到农村乡镇的墟场采风等活动,我们重温了党的历史,非常生动、真实、具体,一点也不枯燥。我们每天都被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故事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在采风期间,我们接触了几个老红军的后代,他们是新一代井冈山人。平凡的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血液中依然流淌着祖辈传承的井冈山精神。如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孙子袁建芳、王佐的孙子王生茂。袁文才和王佐都是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功臣,但后来被错杀了。但他们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特别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对于过去发生的悲剧,他们没有任何的怨恨,表现出顾大局、识大体、大海一样的宽阔胸怀。
老红军曾志,当年为长征毅然把出生不久的孩子留在了井冈山,是井冈山人用奶水和温情把他养育成人,解放后曾志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儿子,儿子还是选择留在养育他的井冈山生活。“文革”后孙子石金龙到北京去看望奶奶,临走时希望能解决个城市户口。曾志很爱自己的孙子,但想到那些长眠在井冈山的战友,她感到自己不能那么做,婉言拒绝了他的要求。石金龙开始还想不通,后来逐渐理解了这位伟大的奶奶。
井冈山的斗争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最可贵的财富――井冈山精神!现代的井冈山人没有忘记过去,他们高举井冈山的旗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努力传承着井冈山精神的火炬,令人感动和钦佩!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创作环境和条件,做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我们应该满腔热情地去体验和感受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和自己的艺术融入这个伟大的时代。艺术上勇于探索,不甘平庸,努力创作出健康向上,有艺术表现力,有时代感的好作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