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成为“观博”同义语
“本届世博会,展示科技的进步令人眼花缭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多媒体技术营造出的近乎魔幻的视觉空间,成为园中最大的看点之一。开幕式黄浦江上巨大无比的LED屏幕,中国国家馆极具震撼力的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沙特馆如梦如幻的巨幕高清投影,国家电网馆六面体、23声道“魔盒”,“城市最佳实践区”蒙特利尔案例720块活动面上的动态影像……展示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争相标新立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
上海市多媒体行业协会秘书长明豪侠的比喻很新颖:如果说世博会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舞台,那么多媒体展览展示就是舞台上的舞美和演员。从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到日本爱知世博会,再到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纵观历届世博会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趋势,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它演绎出的新奇,成为一种竞争力。
已经滋润世人审美数千年的《清明上河图》,让3D动画技术制作成“人会走,水会流,鸟会鸣”的都市生活场景,昼夜交替出现的千余名人物动作各异,栩栩如生。
台湾馆的“720度全天域球幕剧场”将影视制作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投影技术等多种科技用到极致。在这里,进入直径12米的球型剧场,站立在横贯球体中心的天桥上观看影片《自然城市》,花开你会闻到花香,海豚跳跃你会感受到海水飞溅。
在世博园,4D电影带给大多数人崭新的感受。捷克馆中,屏幕只有一米大的4D电影前,永远是人头攒动。石油馆《石油梦想》播放中,身临其境发出的惊呼,成为电影播放厅中从未消失的“叫好”。
资深记者郭晓虹也是电影迷,看到排队观影的盛况后颇有感触:“排队,表现了中国人强烈的接受愿望,渴望了解世界,渴望了解历史,渴望了解技术、文化等领域正在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开放的心态,是自信的表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当年浪漫的诗句表达的只是一种期冀;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展示和不同人群的沟通了解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电影”带我们进入主题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参观中国馆时,看了陆川导演的反映上海大都市变迁的影片《历程》。“影片中所表现的,是我第一次来上海时看到的中国人的生活。”影片唤起了她记忆深处的中国,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
一个小女孩,面对城中一片废弃的空地,把它想象成一个繁茂的花园,她的激情与决心感动了邻居重建社区。4D影像技术,将观众带入美国馆影片《家园》所描述的生活场景,让观众在视觉和感观上受到双重震撼。
自从世博会的展示从产品和技术转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展示对全球关注问题的思考以来,电影技术就成为最具亲和力的展示手段之一。本届世博会上几乎绝大部分展馆都利用了电影艺术来表达其核心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而多媒体影像技术更由于其巧夺天工的展示功能和感染力,成为表达主题的点睛之笔。
这是石油馆的主展影片:阳光明媚的大地,恐龙们正在觅食。突然,从空中掉下的火球在地面爆炸,冲击波将一只大恐龙掀翻,随后地动山摇,海底生物被掩埋,石油开始生成……随之,放映厅座椅后仰、前倾、微颤、释放气味等功能与视觉立体成像技术合作,鲨鱼的血盆大口在你头顶张开,响尾蛇悄悄逼近,石油工作者在野外勘探的惊险艰苦,观众身临其境。《阿凡达》技术班底打造的4D影片《石油梦想》,在揭秘石油前世今生中,给观众留下回味和思考:石油的产生跨越100多亿年时空长河,在经过人类近150年的肆意开采后,我们还能给后代留下多少石油?
在本届世博会将多媒体影像技术与展示主题完美结合的角逐中,万科馆脱颖而出。摄影师奚志农用镜头唤醒对滇金丝猴遭遇的关注,梁启超后人梁丛诫为保护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而呼吁、奔走,中国退耕还林政策在茫茫沙海中灌溉出生命之树,台北垃圾分类的成功推进,白蚁让人类刮目相看的建筑技艺……多媒体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唤起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一颗心就是一片世界,一颗种子就是一片希望!”穹顶的巨幅球幕和四周的环幕营造出一个独立空间,责任、义务、震撼、感动贯穿整个影片。最后的互动让影片和观众的情绪同时进入高潮:“你愿意加入我们吗?成为一个环保志愿者,伸出手,触摸按钮”,随着屏幕上数字的不断跳动,每一个参观者都在肃穆中感到自我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