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而不同 共推经典普及

2008-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魏安 本报记者 王保纯 我有话说

关于你所说的争议,我也认为是好事。因为争议在客观上能收到“炒作”的效果。“炒作”这个词是有些贬义的,我这个人讨厌各种各样的“炒作”,唯独不反对“炒作”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重要的典籍;因为他们冷冷清清太久了,需要通过“炒作”来引人关注。在有关于丹的争议中,有些专家学者的确是为了维护传统学术研究的严

谨学风而提出不同的意见,有的指出了于丹著作中的“硬伤”,这些都值得著者吸取或参考。总的来看,有关于丹的争议必将形成一个“和而不同”的局面。“和而不同”既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大有帮助,当然也会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就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我附带还要说一件事情,中华书局几乎在同时出版了张燕婴译注的《中华经典藏书・论语》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也正是“和而不同”的表现。张燕婴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她这个人很谦虚也很严谨,译注《论语》力求符合文本原意,一步也不肯多走,所以她的书具有简明准确的突出优点。于丹的著作乃是《〈论语〉心得》,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心得”、“感悟”这类意识活动中,是很可能出现“自由联想”的。假如这联想也引出了有益的思维成果,当然就可以与读者共享。

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本来还涉及典籍的“诠释”。“诠释学”虽是现代的学问,但“诠释”的现象却在典籍的解读与传注中一直就有。我说张燕婴译注《论语》“一步也不肯多走”,但实际上她的书中也还有她个人所做“诠释”的成分。因为她毕竟是处于当代的语境之中,并且还不能不受她早已形成的种种主观因素的制约。还需指出,“诠释”实际上又是文化积累与发展的一种方式,所以要强调守住“底线”,使之有益于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说起来都很复杂,今天是来不及谈了,以后再说。


中华书局于丹著二○○八年三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