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发展方兴未艾,任重道远
被采访者:钱逊清华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记者:钱先生,您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最近几年国学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国学热,您个人是如何看的?
钱:这是好事。过去很长时间内,多数人认为国学是老古董、是糟粕,批判、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曾经占着主导地位。经过文革十年的浩劫,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反思这个问题。国学热的出现,特别是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标志着一个转折。标志着我们走出否定、批判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向在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个媒体,提倡、炒作的结果。它是从上到下,也是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共同探索的结果。当然各阶层人们思考的内容是不同的。党和政府考虑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局;普通百姓想的是解答生活中的困惑;广大年轻的家长可能主要是关注怎样使孩子健康成长,不走邪路;学者们则是从学术上反思总结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经验。但总的方向是一个,就是寻找解决当前社会面临问题的出路,而结论也是一致的,即要立足于中华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吸取智慧。这个转折意义重大。
记者:钱先生,您认为对国学的热度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会持续多长时间?
钱:上面我已经讲过,国学热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时代的潮流,所以一定会向前发展。但是路还很漫长,我们需要做大量的深刻的研究,大量的普及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经济改革初期提出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文化问题也是如此,需要我们长期摸索,稳步前进。也有人说国学没有热,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真正的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漫长的时间,现在是方兴未艾。
记者:清末以来,有人将中国传统学术分为汉学和宋学,也就是“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区分,您认为在今天,这两种方式的利弊何在?
钱:现在主要问题不在这里。学术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都有其重要地位。注释、讲解肯定都有个人的想法,不是说温故而知新吗?没有个人的思想,就没有发展。问题是要处理好阐述经典文本原意和个人见解的关系。我认为要注意两点:第一,首先要立足于传统的经典文本,力求准确把握和传达经典的原意。第二,要把对文本本意的讲解和自己的发挥区分开来,不要混在一起,以免误导听众或读者。当然,讲自己个人的思想,也可以讲得很好,对人有帮助,也是有益的。但这个好处不是传播经典的好处。我们要在经典与读者之间架起桥梁,要从准确把握和传达经典原意出发;离开这个基础,任意发挥,就变成只是自己的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