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和而不同 共推经典普及

2008-03-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魏安 本报记者 王保纯 我有话说

其实现在主要的问题不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而是提高与普及的关系问题。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从普及和提高两个方向上努力。弘扬中华文化不是简单照搬传统,而是要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要吸取人类文明的成果,做出新的阐释,推陈出新,发展到新的阶段。这需要艰巨的高深的研究工作,同时也需要普及。中华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普通中国人生活的紧密联系。如果不能普及落实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去,它就会萎缩。过去一个时期,对普及重视不够。国学热的兴起把普及的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向。而二者的要求、做法都是不同的,这里就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现在一些问题上的争论,不少就是和这有关的。比如,普及就会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就要运用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而这些在学术研究中是不适用的,或不必要的。如果只从原来熟悉的学术研究的习惯和规范来衡量普及工作中的做法,就会提出许多疑问和质疑来。

高深研究和普及工作的要求、做法都不同,因而也需要分别由两支队伍来做。高等院校和研究院从事高深研究的高层次学者,也应该关注普及,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发挥作用,但是不可能要求他们都来参加普及工作。我们需要有很好的研究队伍,也需要有高质量的普及工作者队伍。需要建设专门的普及工作者队伍,而且需要有适应不同层次普及工作需要的普及工作者队伍。总之,如何搞好普及,如何协调处理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这可能是今后需要特别关注研究的问题

记者:于丹教授解读《论语》的传播方式,跟以往学者的做法不一样,也引起了诸多争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反对的人认为于丹教授对《论语》的理解过于浅薄,不够厚重,对于这种说法您是怎样看的?

钱:有不同意见和争论,这是不可避免的。关于《论语》的理解和讲法不同,是正常的,也不可能有哪一个人能说自己讲得都对。我们一直希望学术上有正常的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的局面。希望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互相批评,互相切磋。不宜过多炒作,不要有偏激的思维方式。前一段的争论中,有一些说法比较情绪化。比如说某人没有资格,要求他下课等等。大学聘教授,要有资格认定,讲读《论语》的心得,我想不存在资格问题,大家都可以讲,但是要讲责任。讲的人要尽心尽力,把最好的讲给听众;媒体要负起引导的责任,尽可能引导国学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