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黑水城文献的发现被学术界公认为上世纪初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吐鲁番文书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黑水城遗书上起唐代,下及西夏、金、元诸王朝,文献总数达十万件以上,其文化价值难以估量。2000年,一批宋代公文以“宋
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为名,作为《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六册出版,为学术界研究两宋之际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提供了一把钥匙。这批重要的宋代军事档案重见天日,立即在学术界引起轰动。本刊选登的这三篇文章,第一篇介绍了这批珍贵文书的总体情况,并对其流传途径进行了推理和考证;第二篇由一件普通士兵晋升军阶的文书勾连出宋徽宗时期当权朝臣的活动,展示了宋朝荫补官员的操作流程;第三篇以文书材料勾勒出“御前会合军马入援所”的活动轨迹,再现了宋金战争正酣之际陕西军勤王的情况。
荒漠古城惊现宋代文献珍品
陈瑞青
在我国的北部边陲、历史上闻名的居延海南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黑水城。崛起于公元11世纪的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在其所统治的地方设立了十二个监军司用以掌管边境防务,黑水城在当时就是“黑水镇燕军司”的驻所。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征伐西夏,首先攻破黑水城,并由此南下,直取西夏的国都中兴府。次年,西夏就灭亡了。元朝建立后,黑水城依旧沿用,而且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当时这一地区划归甘肃行省,称“亦集乃路”。“亦集乃”是源于西夏党项语“黑水”的音译,蒙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隶属于甘肃行省。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带兵讨伐元朝残军,曾使河流改道,造成城内水源断绝,故明军占领此城后随即废之,城中居民被迫迁徙。随着时间的流逝,黑水城和尼雅、楼兰古城一样湮没于浩瀚的沙漠之中。
1907年12月25日至1909年7月26日,俄国军队上校、俄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科兹洛夫受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派遣,率领“蒙古四川探险队”在我国西部进行了一年半的“考察”,曾两次到黑水城进行挖掘。1908年初春,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内的街区、寺庙遗址上挖出了10多箱包括绢质佛画、钱币、妇女用品在内的各种文物,经蒙古驿站运往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当俄罗斯地理学会见到这些没有人认识的文字和造型独特的佛像时,迅即决定让科兹洛夫探险队放弃原计划深入四川考察的行动,立即返回黑水城,集中人力、物力对黑水城展开更大规模的挖掘。他们翻遍了黑水城东街、正街两侧的店铺作坊遗址,挖掘了总管府和全部佛寺遗址,但收获甚微。仍不死心的科兹洛夫继而转向离黑水城西墙约400米、位于干河床右岸的一座佛塔。当这座佛塔被打开后,他们发现塔内堆满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其中既有刻本,又有写本;既有大量的佛经,又有多种多样的世俗文献。除此之外,还有汉文、回鹘文、蒙文、叙利亚文、突厥文等多种文献。科兹洛夫惊呼这是一座“伟大的塔”。他派人用40头骆驼把这批珍贵的文物偷运到圣彼得堡,立即轰动了全世界。
由于历史的原因,黑水城文献分藏在世界13个国家的博物馆中。黑水城遗书上起唐代,下及西夏、金、元诸王朝,总数约在十万件以上,其中90%以上是西夏文物典籍,被公认为上世纪初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吐鲁番遗书之后最为重要的考古文献发现之一。黑水城出土的文物,充分展现了辽、宋、夏、金、元尤其是西夏时期的文化资源,其文化价值和版本价值,难以估量,也有助于西夏学成为世界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掘的文物大体上分为两类,器物部分收藏在俄罗斯国立爱密塔什博物馆;文献部分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彼得堡分所。俄藏黑水城文献共有8000多个编号,上海古籍出版社经过多方努力使这批珍贵的文献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名出版行世。在这批珍贵的文献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文海宝韵》的刊布。《文海宝韵》是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所获大批文献中的一种,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著名的西夏史专家聂力山就在众多的西夏文献中发现了《文海宝韵》。后来,这部书竟然找不到了。据说,上世纪30年代《文海宝韵》被拿去裱糊,随着聂力山和裱糊师的去世,这部珍贵文献的下落也就无人知晓。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出版西夏手写本和木刻本目录时均没有将其收录。几十年以后,裱糊师的家属发现了这部文献,并将其送交保存黑水城文献的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1992年,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与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开始对俄藏黑水城文献进行整理、出版。1993年10月,根据中俄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国代表团到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整理、拍摄俄藏黑水城文献。《文海宝韵》是中方首先拍摄的一种,其全文被收录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七册中。由于《文海宝韵》印刷时所使用的纸张是宋代公文旧纸,其背面的宋代官方文书同样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2000年,《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第六册将这批宋代公文以“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为名出版,使这批重要的宋代军事档案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