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更是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全面部署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回望30年,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
关键词1:恢复高考
为“中国奇迹”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历史能够被人们铭记,往往凝聚着震撼的力量。
1977年,在邓小平同志的极力主张下,中央决定恢复高考。这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久违11年的考场。那一瞬间,一颗颗年轻的心开始沸腾,他们重新看到了改变命运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禁不住落下热泪。
恢复高考,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幕,为30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奇迹”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正如一位亲历者在回忆时所感慨:恢复高考为国家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使她朝着民族复兴的方向飞得更高、飞得更远!以此为发端,中国的人才培养工作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健全法规制度,促进教育发展。1980年,《学位条例》正式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规,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82年,国家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内容写入《宪法》,教育的突出位置在根本大法中确定下来。此后,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我国人才培养的教育制度体系日臻完善。
――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1985年,我国建立了博士后制度,开始探索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路径。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5万多人,有近3万人出站,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1993年,国家正式启动了旨在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211工程”。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动员令,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985”工程。这两项工程的实施,有力提升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增强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近年来,在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生力军作用。依托高校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115个,超过总数的50%,产生了有“中国芯”之称的“北大众志-863系列的CPU系统芯片”、清华“USB移动数字电视控制芯片”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成果。同时,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迅速成长,成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力量。
――制定国家战略和发展规划。1995年,我国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随后,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对科教兴国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从此,“科教兴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1998年,国家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凸显。
――不断开创和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政治局学习制度,截至2008年7月,已累计进行了51次集体学习,为全党作出了表率。中央把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不断开创和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初步形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等相关规章制度的颁布和实行,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80%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已达到5年内累计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的要求。
30年,一路风雨一路歌。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达18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接近3000万人,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则高达1.5亿人次。我国正在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转变,向人才资源强国的新征程大踏步迈进。